院士故事
  • 吴式枢的故事
    只有美好的理想,至多只是空想。重要的是如何使之实现,这就需要勤奋、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善于发掘自己的智慧,勇于创新。 --吴式枢
      学生时代的吴式枢(右)
      1944年,吴式枢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后留学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生院,1951年获美国伊利诺埃大学哲学(物理)博士学位,当时他的父母在台湾,弟弟在美国;但他不顾导师挽留和亲人的劝阻,响应周恩来总理对海外科学家的号召,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由于学术成就突出,年仅28岁的吴式枢博士被教育部批准为大连工...
  • 吴全德的故事
    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大都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直接观察或先进仪器帮助下的观察,靠直觉、想像力和洞察力。--吴全德
      吴全德(左)指导研究生
      吴全德与合作者以及他所指导的研究生进行了金属超微粒子的结构和特性的系统实验研究。超微粒子是指尺寸小于100纳米的微粒,其中小于20纳米的称为原子团。原子团具有不同于原子物理所描述的原子、分子和固体物理所描述的块体的结构和特性,描述原子团的结构和特性的学科为原子团物理。至今人们在这个领域中研究较多的是在惰性气体...
  • 王绶琯的故事
    人重才品节,学贵安钻迷! --王绶琯
      王绶琯(左2)在北京天文台密云观测站
      作为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王绶琯开创了中国的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并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推进,还负责并成功研制出多种射电天文设备。20世纪90年代,他与苏定强等科学家共创“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初步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因大半生投身于中国天文事业,王绶琯被...
  • 沈天慧的故事
    “我个人喜欢生活简单一些,对事业专注一些,人更容易快乐。” --沈天慧
      沈天慧(中)在实验室工作
      20世纪50年代初,沈天慧为我国东北工矿企业分析地下水质和钼矿,稀土铁矿等矿藏资源,觧决了不少实际问题。自从锗晶体管问世以后,国际上热衷于探索比锗性能更好的新型半导体材料,因此50年代掀起了研制硅材料的热门课题。1956年党中央制订的新中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其中发展半导体亊业,为跟上国际歩伐,选中以硅材料...
  • 梁晓天的故事
    为祖国人民服务! --梁晓天
      在哈佛大学化学实验室 (1953年4月10日)
      1947年2月,梁晓天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并于1952年获博士学位。
      当他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朝鲜战争已经爆发,梁晓天和当时许多留美人士一样,想立即回到祖国大陆的梦想破灭了,在当时和美国交战的情况下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惟一的选择只有暂时等待,寻找机会,他只好到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
  • 李林的故事
    只要敢于坚持从亲身实践中获得的真知灼见,决不人云亦云,终究会得到学术界理解和支持的。 --李林
      李林、邹承鲁新婚与父亲李四光、母亲许淑彬合影(摄于1949年8月25日)
      李林是李四光先生的独生女儿。大学毕业后,李林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走进了父亲李四光曾经留过学的伯明翰大学深造。在选择专业时,她向父亲征求意见。搞了一辈子地质力学的李四光希望女儿在力学方面也有所造诣,就建议李林专攻弹性力学(Elasticity)。谁料到秘书发信时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