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绶琯(左2)在北京天文台密云观测站
作为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王绶琯开创了中国的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并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推进,还负责并成功研制出多种射电天文设备。20世纪90年代,他与苏定强等科学家共创“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初步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因大半生投身于中国天文事业,王绶琯被誉为“能听懂星星说话的人”。
资料来源:王绶琯:能听懂星星说话的人.重庆科技报,2019-01-31
2002年,王绶琯(左1)与“小小科学家”们在一起
上世纪90年代,王绶琯呼吁“开展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得到了包括钱学森在内的61位院士及知名专家的积极回应,以及中国科学院科普领导小组、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的热心支持。1999年6月12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正式开幕。
王绶琯把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开展看作是一项“科学教育”的前沿课题,并为此提前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其中包括把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定位为青少年。王绶琯始终希望自己也能为下一代人才培养出力,让更多优秀的‘科学苗子’学而有道,共同参与到祖国的科学建设中来。今天,由王绶琯发起成立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已20个春秋,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其中不乏国际科学前沿领军人物,以及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他们尊称王绶琯院士为“科学启明星”,并自发地利用业余时间回到俱乐部任志愿教师,成为新一代青少年的有力“大手”。
资料来源:王绶琯:科教树人二十载 耄耋之年仍躬行.人民网,2019-01-16
1993年在“王绶琯星”命名仪式上讲话
1953年,王绶琯辗转从香港回到祖国,在紫金山天文台组建天体物理专业。1957年,在上海参与完成了授时工作的现代化和精确化,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将中国的授时精度提高到百分之一秒。之后王绶琯回到北京筹建北京天文台,建立射电天文学。“文革”后,王绶琯主抓中国天文学的中远期规划,创建“多天体光谱望远镜”。为表彰王绶琯对天文事业的贡献,紫金山天文台1993年10月将第3171号小行星誉名为“王绶琯星”,刊布于世,永载史册。
资料来源:塔里窥天的王绶琯院士. 新民晚报,2014-12-03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