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展巡展申请及成果反馈
院士故事

袁承业的故事

1948年在上海制药一厂分析室

袁承业出生于绍兴市上虞区小越镇。父亲袁开基毕业于金陵大学,是一名有机化学家。为儿子起名“承业”,就是希望他能够“子承父业”。

家里都是化学书籍,培养起了袁承业对化学的兴趣。战乱中,他随母亲逃难辗转川、桂、粤等省份,困难时只能摆地摊卖衣物。尽管度日艰难,但父母依然坚持让袁承业接受教育,他先后在七所中学、两个补习班读书。袁承业在学习上特别争强好胜, 考试只要没有得到满分, 就要坚持重考。1948年,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中国药科大学前身)毕业后,袁承业在上海人民制药一厂任技术员。

资料来源:中国萃取剂化学之父袁承业院士辞世.稀土信息.2018.(01):26-27.


在莫斯科大学

19517月,他作为建国后首批公派留学生,赴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当时,他一点俄语都不懂,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刚开始学字母。靠着一位苏联老太太每天辅导几个小时俄语,他开始了在苏联的学习和工作,并于19559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

195510月,袁承业学成回国,在化工部医药工业管理局任副总工程师。被安排在化工部当管理干部,然而,他钟爱化学研究,希望能在科研一线工作。几经努力,19569月,袁承业调入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这次工作调动是袁承业人生的转折点。从此踏上了有机化学的科研人生路。

资料来源:中国萃取剂化学之父袁承业院士辞世.稀土信息.2018.(01):26-27.


讨论稀有金属及分离问题

幼年饱经战乱带来的颠沛流离,在袁承业院士心中,祖国的尊严和国家的需求至高无上。袁承业在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多肽合成、电离辐射化学防护药物、防毒浸渍剂……随后,国家安排的一项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落在了袁承业肩上,从此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向。

1959年下半年,两弹一星”等国防任务有急切需要,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承担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任务。“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强烈的理想信念打消了袁承业院士对改行的疑虑,他决心自力更生为我国原子弹的研制贡献力量。急国家之所急,参与任务的科研人员,昼夜工作。袁承业曾组织研究人员一起去东北偏僻的矿山,在现场做萃取实验。

承担核燃料萃取剂研究任务是袁承业研究方向的一次关键性改变,也是他人生旅途中的又一个重大转折。经过一年多努力,袁承业带领研究组胜利完成了核燃料萃取剂的研究任务,成功研制出一系列关键萃取剂。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专家钱三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提取铀的萃取剂研究,在当时是对国防建设起关键作用的,没有它,就提不出铀。”

资料来源:中国萃取剂化学之父袁承业院士辞世.稀土信息.2018.(01):26-27.


袁承业()与研究生讨论工作

袁承业还有一个身份——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导师,他先后培养了40多位研究生。袁承业把研究生的培养看作自己科学研究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坚持“研究生注重的是培养,不是当劳动力使用”和“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只靠导师,还要靠导师研究团队的集体智慧”。

90届博士生王国洪是袁承业的得意门生,袁承业在王国洪毕业后推荐他赴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王国洪在家乡江苏常州建立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用所学的知识回报家乡。

袁先生不仅关心我的学业,还关心我的个人大事,我结婚的时候,袁先生在他家里给我举办婚礼,我在袁先生这里,从做人到做研究都学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不仅自己受用,我还用来教育我的双胞胎女儿。”王国洪说。

作为科学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应该问问自己,我这一辈子为国家作了哪些有用的贡献。”袁承业常用保尔·柯察金的话来要求自己和激励年轻人。这句话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注脚。

资料来源:“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追忆“两弹一星”功臣袁承业.新华网.2018-01-13.


附件下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