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於崇文院士在实验室工作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已是老师的於崇文,拿出自己上学时的那股劲头,没日没夜地汲取各类跟地球科学相关的知识。有了近10年的知识储备,於崇文对地球科学有了极其敏锐的嗅觉。1972年,经过一个阶段对国外学术动态的调查研究后,他敏锐地觉察到气象学中对多元统计分析应用的关注和应用数学中多元分析研究在国内的兴起。同时,电子计算机已在许多研究单位被广泛应用。
考虑到地球物质由多种元素组成,他预见,地球科学中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进行研究,并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地质科学定量化时代必将到来。他决定选择地质数学作为下一步探索研究的方向和领域。
数学地质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於崇文得从头学起。上世纪70年代初,於崇文和跟他的同事选定陕西地区的煎茶岭镍矿床为研究对象,从野外地质、室内鉴定分析、数据处理直到实现地质学和数学相结合的地质数学研究。
为了搜集国外的最新文献资料,他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图书馆、甘家口地质图书馆、中关村中科院图书馆和数学所图书馆到和平里中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之间往返。於崇文笑称自己几年时间里,累计了不下六七百公里的自行车历程,风雨无阻。当时没有复印设备,他就连续去图书馆数十次,将重要的专著,用手书抄写成几厚册。野外的标本样品,他亲自动手,从碎样、光谱摄像、显影、读谱直到取得定量数据的第一手资料,完成全部过程。为进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他奔走于北京各单位和河北正定之间,从编制地质数学的计算机程序到实现运算,一气呵成。
同时,他为冶金部开办了化探电算训练班,培养出一批用数学地质方法处理化探数据的技术骨干,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於崇文又将这些成果和经验在理论上加以拓宽和深化。由他主笔的《数学地质的方法与应用》全面地将地质数学引入我国,为我国地质科学的定量化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动力学家、地质教育家於崇文 但求精确不畏艰.今日科苑.2013.(10):28-33.
1991年於崇文院士(前左3)在北京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授奖大会上留影
20世纪半个多世纪以来,於崇文将基础自然科学和非线性科学及复杂性理论与地质学相结合,以地质、成矿系统为依托,长期探索地质现象的本质,认为地质科学的基本问题是地质系统的复杂性。
於崇文在其提出的地质作用与时—空结构是一切地质现象的本质与核心自然哲学理念的指导下,对于复杂性科学中的自组织临界性、瞬态混沌、混沌边缘和弱混沌四大前沿领域作较深入地剖析后得出结论,认为开放、远离平衡、时—空延展的耗散动力学系统自发地通过自组织而归宿于自组织临界性和混沌边缘,并且分形生长。将上述的论断应用于地质系统,可以作如下的表述:地质作用的自组织临界过程动力学——地质系统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并称之为地质科学的复杂性理论。并出版了《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专著(上、下卷)(2003)。地质系统的复杂性是当代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研究领域,是传统地质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动力学家、地质教育家於崇文 但求精确不畏艰.今日科苑.2013.(10):28-33.
於崇文院士作专题讲座
2013年12月7日,於崇文院士应邀在中国地质大学做了专题讲座。他从“南岭成矿带中地壳陆壳重熔成岩成矿的巨型自孤子”、“南岭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的成因、内禀动力学属性及其与南岭地区成矿的关系”以及“南岭花岗岩部分熔融的流变临界现象研究”这三个方面作了报告。报告中,他谈起了用复杂性科学研究南岭地区的成矿规律,用“同步化理论”研究南岭地区的区域成矿分布。他强调复杂性科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复杂性科学是当今世界科学的重要前沿领域,是21世纪的科学,地质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是21世纪地学发展中居于战略地位的生长点之一。
“我们要从新的角度研究,走与前人不同的路。”“理论是重要的,但是必须有实践的检验。”於院士与师生们交流了他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的心得体会,鼓励大家做科研时要勇于尝试和创新,不要惧怕困难和失败。今年九十高龄的於老先生步伐矫健,精神矍铄,站在台上坚持给现场观众做了3个小时的报告,赢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虽然我不是地质专业的学生,但很多研究方法在学术上都是相通的,於先生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资源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的王同学说。“於崇文院士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做好学问,他的坚持也在告诉我们怎么做好人。”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黄利平和不少慕名前来的同学站着听完了长达数个小时的报告,“於院士值得我们这样尊敬”。
资料来源:於崇文院士学术报告会举行.中国地质大学.2013-12-07.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