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朱光亚、张文裕、杨振宁、李政道(左起)在美国合影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消息传来,旅美留学生们无不欢欣鼓舞。这时,是回国参加祖国建设,还是滞留美国,或者是去台湾,成了每一个中国留学生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从1949年年底开始,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送给美国各地区中国留学生传阅、讨论、联合署名,到第二年2月下旬,有52名已经决定近期回国的留学人员签了自己的名字。这封公开信于1950年2月27日寄往纽约的留美学生通讯社,刊登在3月18日出版的《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八期上,在当时海外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月底,朱光亚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ECA)提供的救济金,踏上了归国路程。正是在朱光亚这样一批爱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感召下,数以千计的海外学子包括许多才华横溢的科学家,纷纷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怀抱,为祖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资料来源:朱光亚:遥远苍穹,便是那颗最亮的星.搜狐网,2017-02-28
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接见朱光亚(20世纪70年代)
1956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1957年至1959年,朱光亚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四〇一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参与由苏联援建的研究反应堆的建设和启动工作,并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可是不久,苏联竟然拒绝按协定给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技术资料。这给刚起步的中国核事业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但并没能动摇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决心。中国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钱三强力荐朱光亚当负责原子弹产品的“科学技术领导人”。就这样,朱光亚这位当时只是一个实验室副主任、年仅35岁的年轻人,被调入核武器研究所,并很快被任命为副所长,担任科技方面的总负责人。朱光亚的到来,使核武器所的工作很快有了起色:从最基本的理论学习、实验准备工作,到规范科研管理、建立团队精神,再到最终组织起一支像模像样的研发队伍,核武器所一砖一瓦的建设,都有朱光亚的努力与付出。在朱光亚的建议下,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程开甲,这些在当时就已很出名的科学家们,还有陈能宽、周光召等一批科技骨干,都加入进来,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发的黄金阵容。
1962年,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爆轰试验、中子源研制等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由于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的刘杰与李觉、吴际霖、朱光亚等,向中央提出了两年内进行我国第一个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的“两年规划”。
朱光亚主持起草了两份至关重要的文件,即《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这两份文件,对我国完成第一个原子弹装置的研制以及核爆炸试验等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原子弹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毛泽东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很好,照办。”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许,大西北的戈壁滩上骤然闪出一道强光,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中华人,2017-12-26
1966年12月,朱光亚(右)与王淦昌(左)陪同聂荣臻副总理在核试验现场
1966 年12 月初,朱光亚在北京向刘杰部长、李觉副部长等汇报了九院在221厂刚刚开过的科研生产汇报会的情况。朱光亚在汇报中说:“221 厂的职工同志们认识到这次氢弹原理试验的重大意义,当前的生产热情、积极性是高涨的。正式试验用的核装置力争在12 月20日以前完成全部加工生产工作,待命启运。“刘杰、李觉听了汇报后,一致高度赞扬九院的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群众连续奋斗攻克诸多难关的革命精神,赞同九院会议所做的全面安排。刘杰与李觉商量后,请朱光亚代二机部起草一份向中央专委汇报氢弹原理核试验准备工作情况的报告。朱光亚耗时多天后,将写好的报告,经刘杰、李觉阅改后,于12 月9 日以二机部的名义正式上报中央专委。朱光亚代二机部起草的报告题为《关于氢导弹头“扳机”试验准备工作情况的报告》,文中用简明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氢弹设计原理,研制的主要技术关键及相关进展,朱光亚还辩证地指出:“由于我们在氢导弹头‘扳机’的研制上还缺乏经验,这次核试验也仍然存在有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这是因为,对所遇到的主要技术关键问题解决的深度也还是不够的,还可能有尚未被我们理解的东西,而这些问题,目前看来,还必须通过核试验来求得可靠的答案。
资料来源:周恩来表扬朱光亚.科学家,2014,(4):27-29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