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展巡展申请及成果反馈
院士故事

谢毓元的故事

1958年,谢毓元在莫斯科红场留影。

1957年,谢毓元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施米亚京院士。谢毓元的论文题目是四环素类化合物的合成。施米亚京院士给谢毓元提供了一个中间体的合成路线。谢毓元发现,按照施米亚京院士的方式,要通过好几步才能得到最后的结果,谢毓元对他说,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来完成。不过,施米亚京院士并不相信,还批评不听话。在施米亚京院士走开后,谢毓元用自己设计的方法进行试验,一直到深夜,终于得到了目标物。第二天,谢毓元将合成的化合物交给施米亚京院士看,起初,他觉得这不可能,马上将化合物送到分析室,并要求分析人员暂停其他工作,立刻对谢毓元的样品进行分析。半天功夫,分析结果就出来了,和他要求的一模一样。看到结果后施米亚京院士十分高兴,笑着对谢毓元说:你们中国有句话叫做成则为王,我们苏联也有一句话成功的人是不受责备的从此,施米亚京院士对谢毓元放开了手,别人做不出的实验常常会转到谢毓元的手里。谢毓元也都顺利完成了。施米亚京院士夸谢毓元有一双幸福的手。

三年的学习,谢毓元完成了一篇副博士论文,即将回国。看过论文,施米亚京院士对谢毓元说:我很后悔没有争取把你留在我这里。对谢毓元而言,3年的学习,让接受了更加规范的实验方法,也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这3年对谢毓元的人生而言非常重要。

资料来源:谢毓元院士:在瓶瓶罐罐中收获人生.新民晚报2010-6-15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实验室(2003)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工作,谢毓元总结了一些经验体会。首先,对科研工作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从大处讲,是对任何工作都锲而不舍,从小处讲,就是对每一个实验的锲而不舍。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任何一个实验,假如设计路线事先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周密的思考,应该有较大的成功把握。遇到失败,在所有可能的原因被排除前,不要轻易放弃原有设计。这样,大多数情况下,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得多。很多实验,都是在多次失败后不懈坚持之下,才取得好结果的。信心、耐心、细心的缺乏往往是成功的绊脚石。

其次,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也是非常重要的。导师虽然有很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但总还会有一些局限性。不可能对每一个问题的看法、判断都没有偏差。因此,一方面要尊重导师,另一方面也要破除迷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多一些主动,少一些依赖。

第三,干任何事情,缺少激情,缺少刻苦钻研、拼搏向上的精神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五十多年来,我数次根据组织安排,改变科研方向,接受新任务。每一次都能顺利完成,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和激情。根据科研需要,有时候,实验连续24小时也是常事。不过,拼搏未必是苦行僧式的心无旁骛,隔绝尘世。人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考虑问题容易精神不集中。实验多次失败的情况下,心力交瘁,可能会钻牛角尖。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自我放松一下,找些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或者体育活动,调剂身心。

资料来源:谢毓元院士:在瓶瓶罐罐中收获人生.新民晚报2010-6-15


1982年,谢毓元在实验室给组里的科研人员讲授螯合剂方面的知识。

上世纪60年代,随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以及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引发癌症的危险日益增多。当时的二机部在发展核工业的同时,为保障有关工作人员的健康,要求研制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谢毓元接受了这一任务并马上投入到开发新一代医用螯合剂的探索中。

谢毓元的第一个目标是239钚、234钍、95锆等放射性核素的促排药物。EDTADTPA是最常用的医用螯合剂,可是,前者对以上的核素基本无效,后者效果不太理想,还有较大的副作用。谢毓元从这类元素的化学性质考虑,认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易于水解,它们与EDTA在液体中不能以螯合物的形式稳定存在。由此推理出发,谢毓元设想,在螯合剂分子中加入一个或多个酚羟基,利用酚羟基的酸性比脂肪羟基强而使其水分子的竞争能力加强,可避免这类元素与螯合剂形成的螯合物在体液内水解。在这一设想的指导下,谢毓元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两个相邻酚羟基的多胺多羧螯合剂。的推论通过实验证实了,合成的螯合剂对目标放射性核素有较好的促排效果。为了使这类螯合剂毒性降到最低,谢毓元又用左旋多巴为原料合成了一个新的螯合剂,疗效也得到了肯定。后来,又完成了针对放射性核素90锶研制的促排药物并开始考虑如何开拓螯合剂新的应用领域。

资料来源:谢毓元院士:在瓶瓶罐罐中收获人生.新民晚报2010-6-15


附件下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