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莫斯科大学
获得方式:学部工作局提供
上世纪中叶,面对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和核讹诈,毛主席提出了这铮铮誓言,成为了一代人坚不可摧的信念。当时,核潜艇被认为是保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杀手锏”,苏联对核潜艇技术更是守口如瓶。赫鲁晓夫曾傲慢地说:“核潜艇的技术太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也太多,你们不要搞。”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工业,怎能受制于人?周总理说:“不仅原子弹要搞,核潜艇也要搞”“苏联不援助,我们就自己干”。
1965年,在四川夹江的崇山峻岭间,聚集起了一支“八千会战大军”的队伍。表面上,他们是“搞水电”的神秘人,实际上,这些建设者们中间藏着中国最顶尖的核专家。他们在909基地要完成的是一项当时最高机密的工程——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陆上模拟核动力反应堆。
核潜艇在中国的问世和发展,是和核动力专家赵仁恺的名字分不开的。1958年10月21日,二机部潜艇核动力研究设计组组长赵仁恺随海军前往前苏联访问。
中方向苏方提出了在核潜艇研发方面请“老大哥”给予援助的请求时,苏方说:“对不起,关于核潜艇,我们无可奉告。”中国,吃了“闭门羹”!“天上不会掉馅饼,高精尖技术是买不来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正确的道路。”从此,为中国核潜艇“画”一颗坚强有力的心脏,让中国的核工业不再仰人鼻息,成了赵仁恺的夙愿。1966年,赵仁恺告别妻儿,带着设计队伍从北京来到了四川的一个大山沟里,隐姓埋名,通宵达旦。
资料来源:中国人的故事|中国核动力人: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中国青年网,2020-9-23
工作中的赵仁恺院士
获得方式:中国科学院网站
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花了4年多时间,终于在基地建成了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经测试,全部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经过数百次试脸和全寿期的考验,取得了所需的全部数据。培训了首批核潜艇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与此同时,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拔地而起,在这之后,他们又转向为梅军装备核动力潜艇的工作。1988年,他在南海进行深水试验,当时第一次实际潜深近200米,已经创造了我国核潜艇交付后的下潜纪录。在第二次深潜试验时,当他们下潜到230米后,艇内陆续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咔、咔”响声,潜艇与水面指挥艇之间的通讯一度中断。
有人问他:“紧张吗?”他回答:“我不紧张。凡事都有可能失败,但是不尝试,中国的核潜艇就永远过不了关。”事后人们才知道,为了那次水下极限濡试验,赵仁恺做了充分的准备:几十年没有陪夫人旅行的他,特地陪夫人旅行了一趟,还分别给三个孩子买了一块手表。他交代同事,如果这次回不来,就把写好的遗书和三块手表交给孩子们,告诉他们父亲是因公殉职。
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研发条件和危险的深潜环境中,研究人员们完成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研究论证和试验试航等工作的所有关键步骤。
“我们的核潜艇从服役到现在,从未出过核事故。国外有人说,那是因为我们的核潜艇跑得不多,实际上我们的核潜艇服役到现在也30、40年了,跑得可不少,但从未出现过事故。”赵仁恺在《现代舰船》2007年7月号刊上回忆,“在陆上模拟堆试验时,我们就进行了连续长期的运行,后来在核潜艇试航时,我们也搞了同样时间的水下潜航。当然我们的核潜艇不是环球潜航,美国的核潜艇长潜航都是环球航行,出了事可以就近找基地回来。我们没有那么完善的海外基地,所以是在自己的近海绕。我们的核潜艇服役以来,在所有出航训练中,没有一次是因为动力装置故障而提前回来的。”“我们的核潜艇正在保卫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我们愿意付出一切,再苦,再累,也值得!”他在临终前留下遗言∶要简单处理后事,不设灵堂、不搞追悼会.………
资料来源:
中国人的故事|中国核动力人: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中国青年网,2020-9-23
丁锡平.“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访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
彭士禄、副总设计师赵仁恺.中国核工业,1999(05):21-23.
赵仁恺院士在庆祝我国核工业创建50周年大会上发言
获得方式:中国科学院网站
在四川夹江建立核潜艇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基地的过程中,赵仁恺和同事们作为第一批拓荒者,自己上山砍柴,买菜买粮办食堂。正值“文革”动乱,起初,他和科技人员们住在峨嵋山中一间简陋潮温的山村小学教室里,睡通铺、点煤油灯、喝河水、走泥路,忍受着蚊虫的叮咬,昼夜工作.在建设最紧张阶段,有时一天只睡二、三个小时的觉
条件极度简陋,一切从零开始。赵仁凯回忆,在四川建设模式堆时,是骑着驴进山的,在还没有基础的山沟里面搞模式堆。从配套设施到生活设施、包括吃饭、住宿的地方,都要从头开始。“从大城市一下走到落后农村里,除了设计工作,打柴挑水都要我们动手。住宿是最简单的条件,我们找了一所乡村小学,把大礼堂占了,就是我们的宿舍。”他说。当时研发条件简陋,在核潜艇研制的关键时刻,有一次核燃料已经装在厂房内的一个吊篮里,准备往反应堆里放。就在这一刻,厂房顶部一支冷却水管却突然坏了,不断喷水。如果水喷到装有核燃料元件的吊篮里,后果不堪设想。就在这个时候,大家突然看到有个人飞快地爬到了厂房最高处的吊车轨道上,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突发情况谁都没有料到,众人仔细一看,才发现这爬上吊车轨道的“勇士”居然是副总设计师赵仁恺!他飞快地将管子修好,及时排除了险情,确保了核燃料元件安全,万无一失。
资料来源:
中国人的故事中国核动力人: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中国青年网,2020-9-23
丁锡平.“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访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副总设计师赵仁恺.中国核工业,1999(05):21-23.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