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学彦,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船舶设计专家。生于1924年5月11日,江苏武进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历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708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副所长、总工程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健步登上海重楼,看多少风流。神臂、妙手、慧眼,明察五大洲。良辰到,驾飞舟,远洋游。乘风破浪,天涯追踪,誉满神州。”这一阕《诉衷情》是张爱萍将军在1980年时任新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发射总指挥时抒发的豪迈情感,激扬人心,挥斥方遒。而其中的“驾飞舟,远洋游”一句,指的是新中国第一代远洋航天综合测量船“远望号”。
2012年,当年立下赫赫战功的“远望1号”静静地停靠在上海的黄浦江畔,虽然退役多年,但在阳光和江水的映衬下,它的身影依旧高大伟岸。与之相比,一手赋予“远望1号”、“远望2号”卓绝能力的总设计师,中科院院士,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08研究所总工程师许学彦的背影却在一天天苍老。在90岁高龄的许学彦眼里,远望号和他设计的其他船舶都像他的孩子一般。
从小立志“造船强国”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学龄前的启蒙教育将影响孩子一生。
素有江南水乡之称的黄天荡村,地处江苏省武进郑陆桥镇,离常州市20公里。古时色黄天荡,是一个烟波浩渺的大湖,境内地势低洼,河网交织,芦苇丛生,大雨大涝,小雨小涝。1924年春天,黄天荡村一户厅堂里悬挂着《耕读传家》匾额,世代都是读书人的许家,一个灵气聪慧的男孩出生了,父母给他取名许学彦,寓意其长大能成为一名才学和品德兼备的人。
许学彦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许荣炳读过私塾。许学彦幼年时期,陪伴他最多的是他的祖母和母亲。祖母是一个传统女性,早年丧偶,一心拜佛,她是以封建礼教管束孩子,对相邻行善好施,在村里人缘颇好。母亲勤劳善良,知书达理,性格温和,邻里和睦。祖母和母亲的勤劳善良、乐善好施的品德,培养了许学彦温和、谦让、与人为善又不乏倔强的性格。
在黑暗落后的旧中国,上学读书成为一种奢求。许学彦六岁便就读于北夏墅村小学,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许学彦学习成绩一直较好。1935年夏天,许学彦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离家四五十里开外的江阴南菁中学。在南菁中学念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1937年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侵华战争,打破了他平静的学习生活,开始了两年多的逃难生涯。淞沪抗战失利以后,战火迅速向内地蔓延,学校被迫关闭,许学彦无处上学念书,无奈之下只能返回家乡黄天荡。许学彦的母亲为防止一旦家中遭遇不测,难向许家交代,决定让年仅13岁的长子许学彦跟随其堂兄及村里几个年长的人西去逃难,让他去安徽九龙岗,寻找在那谋生的丈夫许宝良,日后一旦家中遭难,也为许家留下了后人。
局势进一步恶化使许学彦的父亲觉得九龙岗也不是久留之地,他带着许学彦继续向内地逃亡。从九龙岗经阜阳、河南信阳、湖北武汉、湖南常德、沅陵等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达贵州,父亲在贵州麻江找到一份从事通讯工程方面的工作。许学彦则跟随伯父到了贵州铜仁。
在两年逃难期间,许学彦始终向往重返学校,上学念书。生活稍一安定,他就抓紧时间复习功课,于1939年夏考入贵州铜仁国立第三中学继续读初三。1941年冬天,许学彦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贵阳赫赫有名的国立第十四中学。该校以“诚朴做人、诚朴做事、诚朴做学问”为校风,培育出无数享誉世界的学者、政要和科学家。
读大学,是父母对许学彦的期待,更是他自己的梦想。儿时的兴趣让他选择了造船。我国20世纪40年代的大学都是各个学校分开招考。1944年,许学彦同时报考了西南联大航空系、浙江大学机械系、平越交通大学土木系和兵工学院四所院校,居然全都被录取。正在许学彦准备选择其中一所院校时,重庆交通大学造船系招生的消息改变了他的初衷。他毅然放弃了原先报考并被录取的四所大学,选择了被保送的重庆交通大学造船系,走出了他日后成为一代船舶设计专家的关键一步。
许学彦进大学后的第二年,抗日战争胜利了,许学彦和同学们为此都兴奋的跳了起来。1946年,许学彦随交通大学由重庆迁回上海。在上海交大读书时,他有幸成为辛一心教授的学生。辛一心教授是中国造船学家,当代中国船舶设计和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交通大学造船系的创始人,为中国造船和航运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1948年夏天,许学彦以优良的成绩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许学彦进入了英国人开办的浚浦局任实习员,主要工作是计划和计算疏浚挖泥船的挖泥量,还要到下属单位张华浜船厂实习,跟工人师傅学习修船。他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通过接触实际,增加了许多造船工艺、生产流程等各个环节的实际经验和知识,深刻认识到只有好的设计,才能造出性能优良的舰船;而有了好的设计,没有高水平的技术工人,也造不出高质量的舰船来。这一点在他后来舰船研究设计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1950年中央重工业部船舶工业管理局在上海成立。1951年许学彦经其恩师辛一心介绍进入该局技术处从事船舶设计工作。许学彦幼年造船的梦想终于离实现又近了一步。
积极投身“舰船设计”
环境影响,情感激发,良师教导,许学彦就这样一步步地与船舶再也分不开了。机会总是优先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新中国的成立为许学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及船舶制造业的发展,为他提供了实现理想、报效国家的宽广舞台,也为许学彦打开了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从此踏上了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征程。
许学彦设计生涯是从为上海市轮渡公司设计黄浦江轮渡“海济”号开始的。他充分利用自己所学船舶设计的专业知识,设绘了线型图、总布置图、中剖面图、基本结构图、螺旋桨图等图纸,计算、编制了总体性能和结构强度计算书。完成第一条船“海济”号的设计后,从1951年至1954年四年间,许学彦先后参加了小港客货轮等十几条船的研究设计工作。他深知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只要接受船舶设计任务,立即就能让他有创作激情。工作再苦、字、再累,时间再紧,要求再高,他从不退缩。不管是大项目、小项目,不管是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还是技术含量低的项目,不管是事关全船的总体布置、基本结构,还是一个具体设备的基座,他都认真对待,从不马虎。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许学彦承担我国第一艘豪华客轮“昆仑号”的设计任务,该轮全部零部件都立足于国产,这是他攀登另一座高峰的起点。
“昆仑”号客船是一艘负有特殊政治使命的专用客轮,供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及中央首长下地方视察工作及会议专用。在设计过程中,许学彦考虑到此船虽为钢质船身,但因川江特有的险滩及枯水期的浅滩,船底容易受损,所以采用了双层底。该船虽多用于长江航行,但任务书要求满足海船规范三类航区(即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稳性要求。该船舱室建筑高达3.2米,船的尺度受到川江航行的限制。为了减轻船的重量,降低重心,确保稳定,该船的上层建筑首次采用了铝合金结构,开创了我国客船的先例。
许学彦以及其负责的态度开展工作,遇到困难,就千方百计去克服,力求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他以船体主办的身份去北京接任务,参与初步、技术、施工三个设计阶段的工作。在工作中,他提出并决定了船的主尺度,同时主持确定了船体线型、船体结构、吃水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初步设计前,许学彦还与科技人员一起到中南海进行了认真调研,根据该船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论证。他特别注重总体布置、舱室布置、稳性、家居房间美化、会议室设备、防噪音与自动化问题。在设计员积极努力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作下,于1960年2月提前完成了初步、设计合并设计方案。
该船于1960年6月开工建设,1961年6月和9月在吴淞口进行了两次试航,9月中旬又进行了上海至九江间的试航,1962年6月31日至7月3日在吴淞口作了第3次试航。申渝全程试航证明,该船设计建造是成功的,符合规范要求,操纵性良好,能满足川江航行及靠离长江沿线码头需要。1962年10月29日该船通过国家验收,并于年底交付使用。其设计成功标志着我国高级客船设计进入新水平。投入“黄金水道”旅游线后,赚得大量外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东风”,是那个时代一个响亮的名字。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增长,但远洋船队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建立强大的中国远洋船队已成为迫切的政治和经济任务。为适应我国远洋航运的发展和节省外汇,国家曾决定在第二个五年(1958-1962)计划内建造一批万吨级远洋船。当时正值在“大跃进”时期,设计人员日以继夜加班加点,仅用一个半月时间就完成了初步和技术设计,四大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后下厂设计,仅用10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施工设计。工厂于1959年1月开始放样,1960年初“东风”轮上船台,船台周期近45天,1960年4月15日“东风”轮下水。设计周期之短、建造之快,创国际万吨轮设计建造之先例。但是,由于当时“一切材料均立足于国内”,又力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而导至主要配套设备的制造达不到预定的设计要求,导致“东风”轮的建造工作被迫停顿。
1963年4月在上海召开审查会决定:原交流电制改为直流电制,即电气部分重新设计;部分设备及航海仪表难以过关或落实的改用进口解决,一些辅机改设计或改用其他型号代替;仍采用强制循环燃油/废气锅炉透平装置等,增加一台备用烟管卧式锅炉;原设计吃水9.35米改为8.46米;主机常用功率降为8300马力。1964年春,江南造船厂开始复工。1965年9月,进行码头系泊试验,11月完成轻载试验,12月按国家鉴定试验大纲重载试验试航31天。1965年12月31日“东风”轮正式交船。
“东风”轮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是一项开拓性的创新工程。它的成功设计建造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结束了我国不能设计、建造万吨级远洋货轮的历史。
许学彦所在的研究室先后有6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该船设计。他在正式技术设计阶段开始即主办人,负责总体、结构、舾装。他尊重书本规范,但他不拘泥于本本。他是一个尊重科学、善于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勇于创新的人。他提出全船使用高强度低碳合金钢,大大地降低了船的自重。由于船体重量减轻,使船舶性能如装载量指标、快速性指标、钢料消耗指标等得到了很大提高。
“东风”轮按照我国船检局的最高级ZCI级进行设计,能载运一般包装货物、散装货物、部分植物油及冷藏货物、大型机械设备,能航行于世界各大洋,中途不补充油水可连续航行12000海里,与世界同类型货船相比,是比较先进的。该轮研制成功,为我国大批建造万吨级自用和出口船舶奠基了坚实的基础。
“东风”轮交船以后,在国内开始航行试运营两年。共计运行3万余海里,运载30余万吨货物和两万余人。同时,接待了多次、多批的国内参观,特别是1966年5月6日,周恩来总理、邓小平总书记陪同外国政府首脑登轮参观,使广大科技人员和造船工人受到鼓舞。1967年2月20日正式发给“东风”轮国家验收证书。经报周恩来总理批准后,于1968年起行驶中——日航线,1970年开辟中国——加拿大温哥华航线。到1975年,经过十年营运实践,证明该船性能良好,为完成国家外贸运输任务和增进各国友好往来作出了贡献。
1978年“东风”轮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2006年,由国防科工委、交通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船东协会等14个单位推荐的100多艘舰船中,最终评选出中国十大名船,“东风”轮排名第一。
勇攀高峰“远望号”
“远望”这个名字采用毛泽东主席手书,叶剑英元帅诗名,寓意作为领导者,要站得高、看得远。
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西北沙漠深处腾空而起,飞临太平洋上空。此时悄然行驶在预定海域的“远望”号测量船,承担远程运载火箭在预定海域运行的测量任务。它犹如张开的巨网,准确捕捉目标,获取完整的测量数据,圆满完成了测量任务。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法国之后,第四个能够自主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国家,实现了我国航天测量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作为“远望”号测量船的总设计师,许学彦心情格外激动、兴奋不已。回顾过去十多年的研制历程,他百感交集:成功来自于辛勤的耕耘,来自于奋力拼搏,来自于设计团队的勇于攀登和创新。
1967年7月18日,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我国决定研制“远望”号航天综合测量船等船舶,代号为“七一八工程”。这是一个树立国家形象和建立民族自信心的英明决策,承载着一个划时代的梦想。
研制“远望航天测量船”并非—件易事。首先,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行政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心惶惶,负责抓此项目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经常变动,研制工作时常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其次,西方发达国家怕我国强大,对我实行经济、技术封锁。再者,没有经验。航天测量船什么样,只有几张从美国期刊中拍下的几幅外观照片,文字资料更是寥寥无几,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再则,工作环境较恶劣。就是在这种艰苦简陋的环境中,许学彦作为项目的总设计师,珍惜在文革的混乱时期还有这么一个宝贵的地方可以安心工作,团结依靠广大科技人员和协作单位,群策群力,苦攻关。
“远望测量船”的研究设计建造过程中,碰到许多技术问题。许学彦和设计组全体同志根据船的特点和技术要求,在有关单位配合下,靠集体智慧攻克了八大关键技术难题,保证了测量船研研究、设计、建造、试航的顺利迸行。这八个关键难题:
一是测量船的总体方案。航天测量船执行任务时,需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验任务。远程火箭的飞行速度接近第一宇宙逮度,从发射场发射到落点,从目标自地平线上出现到溅落海面的测量时间及打捞数据仓的时间极短,在极短的时间内,既要从发射场接收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又要从地平线捕获目标,设备之间互相引导,飞行段和再入段跟踪遥测,落点测量,然后进行打捞,数据处理,信息发回。如此庞大的工作量要在短时内完成,在总体设计上风险甚大,因此必须环环相扣,只要某一处稍有失误,就将导致整个试验失败,后果严重。船上400多个工作舱室的相互匹配联系,几百套电子设备的特殊要求,以及动力、电站、冷藏空调、甲板机械与600多人的生活等因素,提出了平行测量总体布局方案。
二是船舶的稳定性问题。测量洲际火箭、地球卫星的轨迹,其原点是船,而船在海中又是不断地运动着的。如果原点对大地的坐标不准,对时在变,则即使是小数字,。对数千里外的目标来言亦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他们釆取措施,使船位精密度满足了要求。此项船舶稳定技术成果用于后来设计的许多舰船上。
三是高精度的导航定位系统。主要测量设备要求在同一水平线上,该船采用了当代航海学中最新手段,通过积分进行实时测量船在海洋中的横摇、纵摇、航向、水平基准以及其他运动参数,并通过计算机进行船位姿态的解算和显示。这是测量高速飞行体的重要初始基础参数,它的测量精度很高。
四是振动与噪音。测量船有大量的精密电子与光学设备,要求船上提供振动小、噪音小的工作条件,否则将不能确保精度,甚至无法完成任务。因此该船采取措施,达到了振动特小的要求,实测结果,为国内舰艇振动最小者之一。
五是解决电磁兼容性问题。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子设备或电子系统受到电磁干扰时,仍能以一定的安全系数运行在设计水准上的能力。“远望号”测量船电磁兼容性的实现,是现代科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众多单位科技人员大力协作积极配合的结果。这些电磁兼容的原则和施工方法,为后来其他舰船的设计建造和改进提供了依据。
六是特殊设备的安装工艺。大量的特种精密设备上船安装,在国内造船史上是首次。设备自身要求水平高,彼此之间又要对中看齐,要求精度之高,为了保证各种特殊设备的安装精度,许学彦及设计团队和工厂工人师傅解决这些问题作出了贡献。
七是确保建造质量。为了确保船舶的建造质量,除全部工序须经 施工者自检外,还专门编制了验收项目,仅船台安装到系泊试验阶段,船、机电专检项目达800余项,使用部门检验项目300多项,航行试验项目全部须经专检和使用部门检查认可。为了保证船舶的焊接质量,不仅对焊工就行了专门的考核,并以船用超声波探伤,哪怕发现最小的缺陷,也进行消除,使全部符合技术要求。
八是解决试航中出现的关键问题。汽轮机组减速齿轮箱,经过系泊磨合和第―次航行磨合后第II级大齿轮艉端发现密集麻点。经过认真分析,大胆提出齿轮修正方案和齿轮箱跑合时间,终于解决了调换齿轮箱的难题,经过几年的实际使用,事实证明齿轮箱情况良好。
“远望”号船的研制,在中央统一组织领导下,多部门、多学科、数十万人密切合作,历时13年,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远望”号于1978年11月交船。1979年用一年时间先后完成测控、通讯、导航定位、水文气象、打捞救生、特种设备海上标校、部队训练演练、多船设备的总联和校飞。此后进行远洋通讯试验、远洋水文气象调查、远洋电波测试、海上水声设备试验、数据舱打捞实验和专业性近海试验试航。证明该船的总体性能良好,各系统功能完善,设备运转稳定,设计和制造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远望”号航天测量船队,在我国航天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它是海上活动的航天测量基地。根据被测控的各种应用卫星、飞船及导弹的需要,测量船队可以分布在世界三大洋任何位置。在热带风暴的洗礼和大风大浪考验下,均安全正常、圆满完成各种应用卫星的测控任务,接受过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接受过元帅、将军们的海上检阅。在它的身上显示着可上九天揽月(跟踪、卫星、飞船、导弹),可下五洋捉鳖(跟踪潜艇水下发射的导弹)的神奇功能。“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已经出航世界三大洋,航程几十万海里,为祖国立下汗马功劳。“远望”航天测量船功绩卓著,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下令,给“远望”1、2号船各记集体一等功。
寄语青年“学习创新”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种幸福。
许学彦在舰船设计这个领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新中国造船工业、海军装备建设的发展过程。新中国船舶设计史无数个第一,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凝有他的心血。认识他的同事都感到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科技工作者,他对同事间共同奋斗的友情、对船的挚爱始终贯穿在他的工作生活之中。从到船舶工业局参与“海济”号设分工作开始,对历经的艰苦创业,许学彦是历历在目。那为国家改写空白而与同事们一起钻业务绘图纸加班加点的日日液夜,那为探讨某个技术问题认真钻研的场景都记忆犹新。
许学彦取得的成就,得益于辛一心教授的关心、教导,这直接影 响了许学彦日后的工作思路,研究作风。他在长期的工作中对于自己 的专业知识从不保守,在研究设计中,他总是坦陈自已的观点看法,虚心听取不同意见,阐述观点让大家分析评论,将自己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科技工作者。
几十年来,只要工作需要,无论项目大小,许学彦都会倾力去做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船舶设计绘图均为手工操作,图纸需经描图员描绘后再晒图,而描图员对船舶知识了解的深度、对设计要求理解的多少是很重要的。—个好的描图员是各个专业科室争夺的宝贝,描图质量好坏可以影响设计的质量,为提高描图员专业知识,需要对她们进行专业培训。许学彦在设计工作之余当了五年的船舶局描训班老师,培养不少优秀的描图员。
许学彦极其热爱舰船设计研究事业,他将船舶比输成是他最亲爱的孩子。近年来,由于他年事已髙,单位让他多在家休息,天气不好就不用来单位了,他即便是不去单位,也会每天站在家属区自家的窗口看着职工上班,眼望着单位久久不愿离去。许夫人说他是个“工作狂”,只有在办公室,他才感到心情平静。
许学彦喜欢书到了痴迷的地步,一有空暇时间,他便会去图书馆或书店。有时夫人陪他一起去书店,他看到一本好书便不舍得放手,能站着看大半天,许夫人说陪他逛书店是一件苦差事。夫妇俩结婚后—直住在番禺路的老式房屋里,楼上房间内有一小间,满满的堆放智许学彦的书籍。许夫人说他不喜烟酒,买书是他的唯一嗜好,哪怕书中只有一篇文章对他有用,他也一定要买回来。许学彦买书是为了学习,因为船舶制造涉及机械、航海、装饰等多类学科,所以痴迷造船的他对什么都感兴趣。有时见到书中有好文章但又一时买不到,他就借回来抄写,还动员夫人一起抄,甚至夫妇俩加班连夜抄写,许夫人调侃说:“我是他不付工资的秘书。”八十岁时的老许又学会了电脑上网,向小外孙讨教,不用助手帮忙,用手写板输入,经常上网浏览收集资料,并乐此不疲。
1980年,许学彦担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上海造船工程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船舶设计专业组长。1984 年至1988年,担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三、第四届理事会理事、船舶设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在他仍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的终身荣誉理事。
1984年3月,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学术委员会召开年会。许学彦执笔,代表船舶设计学术委员会,发表了《国内外船舶设计的现状与发展动向》一文。文中综述了国外船舶设计领域技术发展概况,包括船舶节能措施、新能源及船舶性能研究等新技术的发展、新船型的发展、船舶设计方法和手段的改进等。
许学彦作为中共上海市代表大会代表和上海市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积极参政议政,为上海造船工业的发展提出建议,还联合其他代表,提出了迅速解决技术骨干夫妻分居两地问题的提案,使得部分科技骨干的夫妻分居两地问题得到解决。他还积极参加社区教育活动,到学校介绍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接待来访的大、中、小学生。
法国17世纪的大科学家帕斯卡说过这样富有哲理的话:“通过空间,宇宙将我像一粒微尘那样攫住并吞没―而我则用思想把宇宙攫住。”许学彦正是用他的心血和智慧与同仁们研究设计出中国舰船史上的许多第一,他是一位征服大海,追星赶箭,把茫茫大海攫住的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