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故事

夏培肃的故事

发表日期:2023-05-19

1950年7月,夏培肃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

  1923年7月28日,夏培肃出生于一个教育世家。她的祖父夏风薰是前清的秀才,从事教育工作40年;父亲夏鸿儒是满清末年的举人,曾在江津县办学和办实业;母亲黄孝永师范学校毕业,曾任江津女子小学校长、江津女子中学教员等。这样的成长环境,为年幼的夏培肃打下了良好的古文、数学基础。1937年夏,14岁的夏培肃,考上了私立南渝中学的高中,她的数学成绩在全班一直保持第一名。1939年,夏培肃转到位于江津县的国立第九中学学习,身边大多是流亡学生,生活非常艰苦。艰苦的生活和抗日战争时日本人的暴行让她下定决心学工科,以求工业救国。高中毕业后,夏培肃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在中央大学学习期间,吴大榕教授讲授的交流电路的瞬态分析令夏培肃十分感兴趣,这也对她日后研制计算机帮助甚大。1945年10月,夏培肃又经推荐免试进入交通大学重庆分校电信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两年后,通过留学考试,夏培肃成为英国爱丁堡大学电机系的博士研究生,研究电路理论、自动控制和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及其应用,并在1950年7月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28岁的夏培肃成为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博士后,这段经历为她后来从事计算机电路研究和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来源:夏培肃院士:她留下一个永恒的传奇.中国科学报,2014-09-19

1987年,夏培肃(中)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和李政道(右)、李国杰一起讨论问题

  “一个人在一生中,常常会有一些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对于我来说,这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在195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当我第一次谒见华罗庚教授时。”这是夏培肃生前忆及平生时的感慨。回国后,夏培肃被安排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52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提出要在中国研制电子计算机,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三位电信和电子学方面的科技人员,刚回国不久、年仅29岁的夏培肃被选中。正是这个转折,使她走上了开拓中国计算技术之路,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结下了难解的情缘。

  在中国电子计算机研究伊始,国内这方面的资料奇缺,找不到一本系统地、完整地介绍电子计算机原理的书。夏培肃和同行们克服重重困难,一边从图书馆的英文期刊中查找计算机方面的文章,一边还托国外的同学帮助找相关的资料。在他们掌握了计算机的原理后,开始对计算机所需的基本逻辑电路进行实验,初步拟定了中国发展电子计算机的技术路线和轮廓设想。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电子计算机,1955年,夏培肃着手编写计算机原理讲义。当时,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术语和名词都是英文的,她在编写计算机原理讲义时,反复推敲,将英文专业术语意译为中文,并在全国沿用至今。

  不仅如此,1956年3月,夏培肃创办了一个计算机原理讲习班,讲授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这个讲习班,被认为是中国计算机界的第一个计算机原理讲习班。中国首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专业……每一个的诞生,都有夏培肃的身影。

  2011年,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颁给夏培素首届终身成就奖,肯定了她为中国计算机事业贡献的一切。为了纪念她从事计算机事业50周年,首款龙芯处理器芯片被命名为“夏50”。

  资料来源:夏培肃院士:她留下一个永恒的传奇.中国科学报,2014-09-19

夏培肃指导学生做实验

  在治学中,夏老师工作认真、一丝不苟。早年她在计算机训练班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课时,所讲内容虽已讲过多次,但每次在讲课前她仍像第一次讲课那样认真准备,而且每次都要增加新的内容。她进入古稀之年后仍未停止研究工作,在每周一次的内部讨论班上常作学术报告。例如她介绍“最大时间差”流水线加法器设计及其逻辑电路,其思维之严密、构思之巧妙、设计之细致令人很难相信设计者已经年过古稀。 

  夏老师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令她的学生至今难忘,且受益匪浅。据胡伟武回忆,夏老师对学生的论文要求非常严格。胡伟武的博士论文是1995年6月完成初稿的,一直到1996年2月29日才答辩,中间根据夏老师的要求修改了26次,历时8个月。他的论文是用英文写的,夏老师不顾年逾古稀,对他的论文从学术内容到章节安排、单词的用法,甚至标点符号,都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修改。一个在他看来理所当然的结论,夏老师都要求给出严格的证明。到答辩的时候,他的论文与初稿相比已经脱胎换骨了。 

  夏培肃不仅教会了他们怎样做学问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怎样做人。做学生的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在自己完成的每一篇论文中,都把导师的名字加上,这即使在国外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夏老师却不允许她的学生这样做,除非论文中的确包括她的实质性工作。不仅在论文的署名上,在成果和荣誉方面夏老师也十分谦让。例如她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并行计算机及并行算法”,后来该项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在申报奖励时,由于获奖人数的限制,夏老师觉得自己具体工作做得较少,就把自己的奖让给了年轻人。一个项目获了奖而项目主持人却没有获奖这恐怕在科技界是罕见的。

  资料来源:夏培肃: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先行者.经济参考报,2008-09-19


附件下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