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韩的故事
2022-05-26
1990年沈其韩院士在实验室观察岩石标本和薄片
1946年6月,沈其韩先生从重庆大学毕业,任职于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岩石学研究室。在著名地质学家和岩石学家程裕淇先生的指导下,他随李广源在南京附近江宁镇一带进行中生代陆相火山岩1:1万填图工作,在填图过程中发现了祖堂山明矾石矿(小矿),并进行了初步普查,编写了“江宁祖堂山明矾石地质报告”。在这一阶段的基础性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沈其韩初步掌握了野外和室内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有关理论,以及野外矿产普查的基本程序和评价方法,为后来的变质火山岩区工作和矿产评价奠定了一定基础。由于当时的岩石研究室主任是著名的变质岩专家程裕淇先生,受到他的长期教导和熏陶,沈其韩对变质岩的研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之工作需要,后来更多地从事了早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和变质岩石学的研究,这是沈其韩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资料来源:祝贺沈其韩院士96华诞及从事地质工作75年——教育和科研简历.岩石学报,2018,34(4):I0004
1954年沈其韩(左二)在湖北大冶铁矿区
1942年夏,沈其韩考入重庆大学地质系。上课时,沈其韩对岩石学非常感兴趣,尤其敬佩教授矿物学的王炳章先生。经过4年学习,沈其韩成为重庆大学那一届地质系仅有的7名毕业生之一。毕业后,沈其韩考入南京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岩石学研究室,室主任是著名变质岩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程裕淇。前辈地质学家身上那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知识素养、开阔的学术视野、服务大局的工作意识、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沈其韩。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钢铁成为最急需的资源。发展工业,找矿先行,地质工作者们迅速行动了起来。1952年,在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支大型地质勘探队——大冶资源勘探队,后改称为429勘探队。沈其韩作为业务骨干参与组织铁山矿区和领导金山店矿区的后期详勘工作。他们白天到山野测量,夜晚在室内整理资料,很快完成了整个矿区精细的地形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沈其韩没有回过家,日夜都待在山上。1954年3月,勘探队向地质部提交了《湖北大冶铁矿地质勘探报告》,估计总储量高达亿吨以上。
从1950年起,从辽宁鞍山铁矿、湖北大冶铁矿到山西中条山铜矿,沈其韩走南闯北,不知疲倦,沉浸在为国家找到矿产资源的巨大喜悦之中。回首当年,年过九旬的沈其韩依然非常激动:“当时地质勘查工作非常辛苦,几乎都是白天黑夜地干,一个地质队、一两千人、三十几台钻机,就想着赶紧找到矿提交报告。一两年时间矿山就建立起来了,让我很有成就感。我当时就想,如果一辈子能够跑十几个地区,帮助建立十个八个矿山,也就很知足了。”
资料来源:科技创新人物 | 院士沈其韩:破译地球的秘密.自然资源部,2020-07-16
1983年5月,沈其韩考察嵩山前武纪地质后,在嵩山书院唐柏前与同行们合影留念
“我上大学的时候,地球化学根本没有学过,年代学也不知道,都是后来在工作中边做边学起来的。”知不足而后学,沈其韩格外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后来的实践也证明,没有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前寒武纪研究寸步难行。通过向国外专家学习,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测定同位素的仪器设备,使得中国的寒武纪地质研究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奋起直追,不断收获累累科研硕果,逐渐缩小与国际寒武纪地质研究的差距。回忆一生的科研事业,沈其韩认为,年轻的时候什么工作都要做一点,现在年轻科技工作者学历很高,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钻研得很深,但是也应该具有战略性的长远的思维,应该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沈其韩说,他亲自经历了变质岩石学和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从落后到发展的过程,当前地质科学在飞跃发展,变质岩石学和前寒武纪地质学也应紧随时代的脉搏,不断前进。他勉励年轻地质工作者,紧紧抓住学科发展规律和国家需求,坚定信心,在学科的理论思维和实践应用等方面不断创新前行,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资料来源:科技创新人物 | 院士沈其韩:破译地球的秘密.自然资源部,20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