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戴传曾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戴传曾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关于在西南联大就学的日子,戴传曾有过一段回忆:“四年的大学生活,正值日本侵略我国的时期,艰苦而又难忘。在大学期间,我更觉得‘知识就是力量’是千真万确的,更进一步认识了‘科学救国’的道理”。
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8月,戴传曾考入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查德威克教授(中子的发现者)。1951年,戴传曾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到了祖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承担重要的研究工作。
40多年间,戴传曾把所有的心血倾注于核科学技术的研究上,无论是一名研究员还是日后成为原子能研究院的院长,戴传曾一直把祖国的核能科学的建设发展当作自己毕生的使命。1990年,戴传曾突然身体不适,住进医院,没想到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同年11月18日,带着对核电事业和核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深深眷恋,戴传曾,这位中国核能科学奠基人与世长辞,70年的风雨让他成了一代传奇。
(资料来源:《无问西东》里的传奇学校西南联大,宁波也有学子从这里毕业. 宁波日报,2018年01月28日)
戴传曾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实验室研究原子能科学
1951年,从英国回来的戴传曾先生到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他接过钱三强所长亲自主持的核探测器组,与李德平这些年轻人一起艰苦创业,开始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探测仪器。
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王淦昌去朝鲜战场考察回来带了一项特殊任务,要求研制一套手携式辐射探测仪来鉴定美军是否在朝鲜使用核武器。戴传曾接到王淦昌先生给的紧急任务后,就立即让李德平着手准备。眼前的实验室条件极差,一切都要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卤素管当时国外虽已商品生产,但工艺保密,有关文献屈指可数,利用简陋的实验条件,戴传曾和李德平攻克了卤素管如何不被腐蚀的问题,动手制成充气系统,实验了多种工艺后,他们制出了实用的卤素管。卤素管的生产工艺被推广到华东电子管厂,产品批量生产。戴传曾先生和李德平先生“卤素计数管与强流管的制备和它们放电机制的研究项目”于1957年1月24日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委员会授予的“科学资金三等奖”。
(资料来源:李德平院士:辐射防护领域的科学大家.中国科学报,2016-10-24 第8版)
戴传曾(右1)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实验室指导研究生
为了发展中国的中子探测技术,首先要解决中子源的问题。当时国内还没有加速器也没有反应堆,怎么办?
戴传曾提出自制中子源,他打听到北京协和医院有一个封存的500毫克镭源,在放射化学家杨承宗先生大力支持下,他们清理修复好镭源装置,提取出氡气,之后把戴传曾从英国带回的铍粉与氡气一起封入玻璃管中,制成氡一铍中子源。有了中子源,戴传曾和李德平开始三氟化硼中子计数管的攻关,实验室里用的材料还都是钱三强让杨承宗从法国居里夫妇老师那里带回给实验室的。对三氟化硼计数管的机制和工作条件深入研究后,他们很快闯过技术关,制成中子计数管,建立了生产工艺,实验性能优良,立即就推广到上海电子管厂生产。
这几种计数管的研制生产,为中国核工业的铀矿勘探和开采、教学工作、武装防化兵、中子物理实验、核武器研制和核试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测量手段,为中国自主研发核武器和核反应堆奠定了基础。
(资料来源:李德平院士:辐射防护领域的科学大家.中国科学报,2016-10-24 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