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僖的故事

2021-04-13

在实验室工作

  交叉学科是科学前沿的生长点,早在50年代后期徐僖即提出要重视力学与高分子化学两个学科交叉领域,研究高分子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的化学过程和现象,为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和改性开拓新的途径。当时国外在这一边缘领域的研究亦处于探索阶段。徐僖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首先受到美国著名专家R.S.PorterA.Casele的重视,在他们的专著《Polymer Stress Reactions》(Academic Press1979)中摘录转载了徐僖60年代的全部研究成果。80年代初,他和他指导的研究生等采用超声波和高速搅拌等手段制得了18种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可用作不相容聚合物体系的增容剂、油气田开采和勘探的化学剂、二次采油的表面活性剂以及金属冷加工润滑剂等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成果“超声辐射下聚合物的降解和嵌段(接枝)共聚”被公认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资料来源:徐僖.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网站,2007-07-06


作学术报告

  为活跃学术交流,徐僖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除在国内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到有关单位讲学外,还常应邀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及瑞典、荷兰、法国、印度、韩国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和访问,还邀请许多国外同行专家来华参加学术会议。

  他每年邀请一些著名专家来华讲学。通过互访和学术交流,他与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工业材料研究院、多伦多大学、拉瓦尔大学、美国罗威尔大学、美国杜邦公司、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单位许多著名学者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生,进行科研合作,交流科技信息。1982年至1992年间,徐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发表论文40余篇,9次担任这些学术会议的分会主席和会议组织委员。

  199110月,徐僖受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委托,在上海举办了亚澳地区国际聚合物加工学术会议,并担任大会主席。亚澳地区及北美、欧洲的40多位专家学者和160多位中国科技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学术上和组织工作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充分发挥了在国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

  (资料来源: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化工管理,2014,(13):62-67


20046月在第三届东亚高分子学术研讨会上作大会报告

  1953年春,徐僖接受高教部下达的任务,负责在原四川化工学院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专业。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组织师资队伍的同时,亲自拟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筹集仪器设备。这年夏季,即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徐僖率先主讲了主修课程“高分子化学原理”。对其讲义经过反复修改,认真推敲,于1960年正式出版《高分子化学原理》,印数高达24000册,这是我国高校工科第一本高分子专业教科书。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50年代后期他又举办高分子材料进修班,同原苏联塑料专家阿费 尼古拉耶夫等人合作培养了来自兄弟高等学校的骨干教师和研究单位及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数十人,推动了我国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学科的发展。

  徐僖积极从事教学工作,深入开展高分子成型理论、高分子力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在高分子降解和共聚、高分子氢键复合、高分子共混材料的形态和性能等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徐僖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使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动为生产建设服务,开展了油田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开发以及扎根石油化工企业的工作。

  20世纪80年代,徐僖和他的学生走遍了国内大部分油田,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与油田职工合作,取得了堵水、防垢、降凝、减阻等多项研究成果。1991年,这个研究室获得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原石油部)重奖,徐僖受聘为该公司“八五”攻关项目“三次采油新技术”课题的学术指导人。多年来,徐僖还先后走访了齐鲁、大庆、燕山、扬子、兰州等石油化工公司的生产现场和研究院,与石化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相继于1985年和1987年与徐僖签订合同,分别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建立了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室和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站,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工业。

  (资料来源: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化工管理,2014,(13):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