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赤子情——记中科院院士、化学家黄葆同
2000-01-01
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院内,不少科技人员深有感触地说:“年已78岁的黄先生仍怀有雄心壮志,保持着青春的活力,在科研战线默默耕耘探索,浇灌培养新一代,为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做贡献。”他们说的这位黄先生就是中科院院士、长春应化所博士生导师、高分子化学家黄葆同。黄先生身材高大魁梧,虽已高龄,但身体仍很硬朗,说起话来声如洪钟,两目有神,没有丝毫的老态。
黄先生自幼刻苦好学,奋发努力。在他住宅十几平方米的书厨、书桌、书房里,窗台和茶几上堆满了中外书籍、文稿和报刊,四周墙上错落有致地悬挂着几幅照片。特别醒目的一副是1991年元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应化所时与倪嘉缵、黄葆同等几位著名科学家的合影。
周总理点名要回的科学家
黄葆同1921年5月生于上海市,其祖父曾任清代湖南提使、湖北道台,家里可称是官宦之家。只是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黄葆同的母亲出身望族,聪颖贤慧,颇具富家风范。这无疑对黄葆同以后的人生历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1940年,南洋中学毕业的黄葆同入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42年他又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学系,1944年黄葆同获理学学士学位。抗日战争结束后黄葆同返沪,在旧政府做一名公务员。此时的黄葆同与许多热血青年一样胸怀科学救国之志,但社会上一片混乱景象,知识分子的出路在哪里呢?黄葆同苦思冥想,最后还是决定出国去念书。可当时作为一名旧政府的公务员,黄葆同的工资很低,家里姐妹七人,还有母亲。黄葆同要养家,微薄的工资只够用来吃饭,就连姐妹们读书的费用也都要靠各自的奖学金来维持。出国留学只有靠自己去筹钱。就在这时,好心的姨母资助他一些手饰,他才于1947年10月得以飘洋过海,去美国求学。
在美国,黄葆同先在得克萨斯农工学院攻读有机化学,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每月还要寄二三十美元回家贴补家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家也顾了,书也念了”。在获得有机化学硕士学位后,黄葆同转到纽约布鲁克伦理工学院主修有机化学、辅修高分子化学,并于1952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在这年秋天,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室工作,优越的科研环境,厚实的理论知识,使他在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研究中得以施拖展才华,接连发表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化学界的重视,被吸收为美国化学学会和两个荣誉学会的会员。在美国期间,黄葆同还参加两个在美的中国留学生进步组织——中国学生基督教协会和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后来还担任了两个组织的纽约区会主席。由于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与了解新中国的情况,号召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黄葆同归心似箭,愿把所学的知识献给祖国人民。
谈到当时回祖国的心情,黄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和现在的青年人不一样,当时知道回国会很苦,而在美国工作、生活条件很好,但一想到国家需要我们,再苦,再怎么也要回来。1951年5月,美国当局竟以“适留过期为借口,不许他回国,把他送到爱利斯岛拘留所监禁起来。然而,这一切更坚定了他回国的决心。四个月后,黄葆同经保释,终于在管制条件下走出孤岛,回到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室工作。这期间,他结识了在普林斯顿纺织研究所工作的中国姑娘冯之榴,他们]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二人于1953年喜结良缘。
直到1954年,我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周恩来总理点名要黄葆同等一批中国科学家回国,使许多滞留在美国的爱国科学家解脱羁绊,得到回国签证。1955年4月,黄先生和夫人冯之榴终于登上了驶往祖国大陆的客轮,横渡太平洋。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科研硕果累累仍耕耘不缀
新中国的巨大变化,使当时从国外回来的青年知识分子无比兴奋,思绪万千,幢憬着祖国的美好未来,满怀激情地投身于伟大祖国的科学事业。这年的金秋时节,黄葆同夫妇按国务院分配来到长春应化所工作。
黄葆同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国家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早在50年代,他立足我国的自然资源,开展生漆﹑桐油等研究,并任第三研究室主任,1964年改任第四研究室主任。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他组织领导了耐高温高分子、氟乙烯单体合成、耐高温航空有机玻璃等的研究。“文革”开始后,黄先生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整天忙着写检查,但仍和同志们-一起开展了乙丙橡胶新催化剂的研究,并打破文献框框,采用廉价国内资源研究出具有我国特点的五九酸钒新催化剂体系,曾获中科院一等发明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葆同已年近花甲,他率领着他的研究集体,在两个科研方向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是在烯烃Ziegler-Natta聚合方面,在钛载体催化剂研究中提出在烯怪共聚中加人 -烯烃反应加速这一现象的扩散控制理论;他们与英、美学者共同澄清烯烃序贯聚合中是否有嵌段结构这一工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提出烯烃/双烯烃橡胶共聚“一线穿”结构的概念;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茂金属催化剂烯烃聚先这一当代高分子研究最重要的新课题。
二是在多相聚合物方面,小组首先在国内开展了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直到放大推广。对最大量的高聚物烯烃与广泛存在的极性聚合物的共混进行了系统研究工作,并着重二者间的增容机理,尤其是介面的研究,提出新的研究介面的方法和介面结构以及增容的概念。
在从事以上两方面研究期间,小组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有半数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获得或申请专利5项。同时,黄先生还应邀为美国《高聚物大百科全书》(1996年出版)写了有关茂金属催化剂和聚合的两个专题,并与他人合作主编了《络合催化剂和聚合合成橡胶》和《汉英、英流高分子词汇》等专蓍与典籍。同时,他还主持翻译《聚合物合成及表征技术》。《聚异戊二烯橡胶》两本专业书籍。近年来,黄先生还与人合写了--部《烯烃、双烯烃配位聚合进展》的书稿,真是硕果累累仍耕耘不辍。
夕阳中知难勇进的常青树
斗转星移,花开花落。黄葆同夫妇归国已43个寒暑了。虽然岁月悄悄地将他们送上古稀之年,但他们为祖国科技事业和人才培养奉献毕生经理的夙愿不变。的确,目前我们不少年逾花甲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以自己丰富的经验、渊博的学识和熟统的技术,不计个人名利、克服各种困难,为祖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尽到了前辈的历史责任。
这些年来,黄葆同先生也有他的苦恼。如今市场经济形势下,搞科学实验实在太难。他很不理解地说,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中很少有人愿意留下来工作,都一门心思地往“外”跑,当然这个“外”是指国外,由于多种原因,现在在国内做点事情也确实很难。首先是申请科研资金难;其次是资金申请下来,人员的工资要小组付给,实险室用房要花钱,水、电,煤气要花钱,实验中所用的一切都要花钱,这叫全员承包。
今年已78岁高龄的黄葆同先生,如今每天仍坚持上半天班,其余时间便忙着写东西,联系业务,出书以及帮助研究生修改论文等。在家里,老两口各有各的书房,工作起来互不相扰;生活中,他们相敬如宾,令人羡慕。
在我们的多年接触中,黄先生从来就是一位平易近人、慈祥仁爱的长者,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科学家。他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充满了爱心。他和夫人曾连续多年为小学捐款购买科技读物,培养孩子们从小爱科学、懂科学;他曾毛遂自荐,自办业余英语辅导班,鼓励青年人奋发学习,献身科学事业;他曾自费为研究室买了投影仪、幻灯机和英文打字机,激发大家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在他以副所长身份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期间,不仅注意传播知识,而且注重培养人的素质和学习方法,深受大家的敬重和爱戴。
黄先生治学严谨,十分谦虚。他对领导和同志们对他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良好评价总是说,没有啥,如果没有堂和人民给创造良好条件,我什么也干不成呵。只是我如今的主作不比从前轻,只比从前重。是不知老之已至,万幸身体还好,主工作拿得起来,自己能够顶在这里起作用,继续为祖国做点贡献,:这我就很高兴了。如今,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时常见到黄先生夫妇相扶相携的身影。他们或是漫步,或是去图书馆查文献,或是遇着熟人站下来闲谈,那情形总让人感到不尽的暖意。每当此时,我都在心里萌生一份祝愿:愿两位老科学家生命之树常青,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再添几分秀色。
江泽民总书记1991年视察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时,与倪嘉缵、黄葆同等科学家合影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