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高峰的头雁──记中科院院士黄葆同先生

1994-01-01

学成归回路坎坷

  黄葆同,1921年5月1日生于上海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系。这时的中国正值国内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我国的大好山河惨遭蹂躏。在国民党统治区,政治腐改、民不聊生,生活得不到保障,毕业就失业。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出国深造,实现他科学救国的梦想,于1947年10月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得克萨斯农工学院专攻有机化学,获得硕士学位。后来转到纽约市布鲁克伦理工学院继续深造,由于他学业精良,1952年获化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天,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室,开始了他的科学生涯,,优越的研究环境,坚实的基础知识,使他在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不偎众强,脱颖而出,一连发表多篇论文,引起化学界的重视,很快被吸收为美国化学会会员,并被接纳为两个荣誉学会会员,授予他金钥匙。黄先生是留美中国学生中的活跃人物。在那里,他参加了党领导的学生进步组织,中国学生基督教团契和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担任纽约主席。在这两个组织里,可以看到从国内辗转带来的各种反映祖国成就的报刊杂志和毛主席著作等文章,更激发了黄先生返回祖国。报国之心,唤起他思乡之情。然而中国留学生回国却掀起了轩然大波,受到美国当局的阻挠。1951年朝鲜战争美国遭到失败,放走中国留学生如同放虎归山,损害美国利益。1951年5月25日当黄先生开始办理回国手续时,美国当局就以“居留证过期”为借口,把他拘捕了,虽然再三声明他早在居留证期满前一个月就申请延长。正值美国开始执行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的政策,移民局将其押送到续约口外的爱利斯岛上拘留所监禁起来,判他“驱逐出境,暂不执行”,只允许管制保释,移发局才准许他在遵守各种限制条件下,交两千元保金暂时出狱。他每天没有心思观赏海湾潮起潮落,鸥鸣鸟啼那迷人的异国风光,只是两眼盯着隔水相望的自由女神雕像,气愤地自语;“自由世界有什么自由可谈”;他据理向当局抗争,中国人回自己的国家何罪之有?经过美国友好人士帮助筹款,直到116天之后,才又回到学校。经过一年修完了博士学位后,于同年8月到离纽约不远的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室工作,按移民局规定,每天可以在普林斯顿工作,但必须返回到移民局管辖区居住,无奈,只好住在离普林斯顿几英里的新泽西州的一个小镇,每周还要到当局报到一次,他们对黄先生说:“你去台湾或留美国都行。”他们怎么会理解一个海外学子回国的心情,由于极度的不安定的生活和精神上的压力,他的心情是愤懑的,孤独的,越发思念故乡亲人和朋友,思念养育他的土地。这里,他结识了一位在普林斯顿纺织研究所工作的中国姑娘,她叫冯之榴,比他早出国半年,性格贤惠,谈吐爽快,操着一口浙江话,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有着共同回国施展才华的雄心。1953年10月3日黄葆同与漂亮的冯小姐喜结伉俪,因为这一天离国庆节是最近的一个星期六。他们对事业充满了信心,相敬如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1954年我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周总理点名要黄葆同等一批中国科学家回国,使许多滞留在美国的科学家解脱羁绊,得到回国许可。1955年4月黄葆同与夫人冯之榴女士登上了从旧金山驶往祖国大陆的客轮,横渡太平洋,回到了祖国母亲怀抱。当他们在深圳罗湖桥头看到了五星红旗,在北京看到了长安街上那川流不息的人群,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惬意和民族自豪感,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同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以显著的版面,醒目的标题发表了“黄葆同因申请回国曾遭美国当局无理拘禁”的文章,充分肯定了他的爱国行动。

飞越高峰的头雁

  秋高气爽,菊花飘香,黄葆同、冯之榴放弃了留在北京或去上海的机会,来到塞外名城长春,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这位意气风发的黄博士如鱼得水,一头钻进科学研究的汪洋大海,去执着探索,去潜心研究。他从事的生漆研究初战告捷;他研究的异丙苯自动氧化课题取得新的成果。这位副研究员由于成绩突出,具有组织才能,很快被任命为第3研究室主任。1959年他被推选为吉林省政协委员,1964年调到第4研究室从事我国合成橡胶研究并担任主任,他的“耐高温高分子”用“氟乙烯单体合成”论文,被科学界最权威的刊物《中国科学》等国家一级刊物发表,接着他的论文“烷基硼引发低温规整聚合”又在《中国科学》、《化学通报》刊物上登载,人们用敬慕的眼光看着这位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正当他和夫人精力充沛全速向更高目标冲刺时,一阵政治风暴降临了,一顶顶政治帽子桎梏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受到人格上的凌辱。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科学事业会遭至如此破坏,多少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在这场风雨中,被夺去科研的宝贵年华。一些好心人偷着对他们说:“要知这样,你们何必历尽艰辛回国遭劫?”黄回答说:“回国没有错,风雨不会不停,天气不会总阴,只要你是块好钢,总会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七十年代,黄先生致力于我国乙丙橡胶研究。在他的领导下,研究了新的催化体系,使乙丙橡胶的聚合过程中避免价贵毒大的甲苯。1980年该成果通过了鉴定,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专家们认为,如工业化生产,将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理论价值。1981年在美国182届化学会上,黄先生的“不同催化体系乙丙橡胶的结构因素和力学性能”论文,在会上宣读后,受到同行称赞,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橡胶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近10年来,他与冯之榴研究员率先在国内开辟了多相聚合物研究的新领域。多相聚合物也叫高聚物合金,它是研究获得各种性能新材料的性能机理。利用已有的高聚物来制取具有特殊性能材料,如他们正在开展的热塑弹性体(第一代为天然橡胶,第二代为人工合成橡胶,第三代为热塑橡胶)“聚丙烯等塑料共混改性”都属于多相聚合物。他们的工作得到中科院重点支持和全国科学基金的资助,较快地做出了第一代热塑性弹性体,在工厂试制转让,并获得国家专利。

  黄葆同治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他主编了《络合催化聚合合成橡胶》一部专著,其中黄先生撰写“乙丙橡胶”一章,被同行誉为权威的一章。他主持译校、总校的《聚合物合成及表征技术》一专著和《科技英语翻译概要》1981年出版;《异戊二烯定向聚合》一书在国内外同行中影响较大。近8年来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1980年至1984年他担任应化所副所长,并兼任许多社会职务。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高分子分册编委,《高分子通讯》编委,《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青岛化工学院兼职教授,大连工学院兼职教授等10多个职务,他都较好地处理了多方面的关系,没有影响他自身的研究任务。1988年以来他随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多次出访美国、英国、奥地利、意大利,同国外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铺路架桥育英才

  当社会上大批业务挂帅时,他在室里办起了英语班,尽快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他精心备课,认真批改作业,就是外出工作也带上作业进行批改,再寄回室内。他用汗水浇灌了青年人的成才之路,当他看到子弟小学孩子缺少课外读物时,他连续多年坚持每年“六 一”向子弟校孩子们捐款,为孩子们买科技读物,培养孩子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懂科学。当南方一所聋哑学校美术班学生买不到橡皮泥慕名相求时,黄先生拿100元钱买橡皮泥包装好寄去,此举感动得聋哑学校给不相识的科学家来信,说他为聋哑人办了一件大事。”教育是现代化文明之母,兴邦立国之本”。当他知道我国还有不少贫困地区一些孩子上不了学,国家号召人民支持希望工程时,这位老归侨彻夜难眠,心急如焚,第二天和爱人冯之榴向贫困地区寄去400元钱。他先后几次向灾区寄款、捐物,他说得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大家都来关心支持希望工程,中国就有希望了”。当他看到有的从事教育的人搞第二职业卖馅饼时,他大声疾呼,著文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从事教育、科研的人,本没有什么业余时间,应该支持他们尽全力为教育、科研去拼去搏。本来我们的教育科研比起发达国家落后一大步,再不奋起直追,我们和人家的距离就会拉得更大、更远。他呼吁社会各界多支持和理解知识分子,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之中,干他们爱干的工作,干他们会干的事。

  1978年以来,他先后培养了21名硕士生和博士生,现在均已成为科研骨干力量。

  黄葆同回国已39个年头。他培养的一代英才已是桃李满枝,姹紫嫣红了。他1982年晋升为研究员,1983年以后连续担任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出版的《国际著名领袖人物录》和《世界500人物录》收入了黄葆同先生的名字,他向祖国递交了一张厚实的答卷。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