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故事
  • 邹承鲁的故事
    如果我有再生活一次的机会,我仍然将选择科学研究作为我终身的职业。 --邹承鲁
      1991年6月,邹承鲁与他的学生们在一起
      获得方式:邹承鲁女儿邹宗平捐赠
      邹承鲁为我国生物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不少现在已经是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三名。自建立学位制度和博士后制度以来,他已培养了博士30余名,博士后8名(包括来自美国和德国各一名),硕士22名。图为邹承鲁与部分学生的合影留念。邹承鲁是我国第一位应邀...
  • 周毓麟的故事
    国家需要我,是我的荣幸。实际上,我也总是想从更广阔的视野上,不断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认识,这一点是推动我勇于去改变、去做研究的动力。 --周毓麟   1984年5月,周毓麟在南开大学偏微分方程研讨会上作报告  获得方式:学部工作局提供  1978年之后,在改革开放精神鼓舞下,周毓麟结合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实际情况,又重新回到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数学研究。  在人生迈入60岁之际,周毓麟开始了对非线性发展方程及其差分方法的研究,创造性地开辟了多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一时期他的一项...
  • 周维善的故事
    我取得的这些成果绝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如果没有这些同事和学生们的参与和努力,我将一事无成,我要感谢他们。--周维善
      周维善在办公室
      获得方式:学部工作局
      周维善为人正直,从不愿利用自己声望谋求私利。他十分敬仰黄鸣龙教授,以黄教授为榜样,专注科研工作。周维善一直把自己牢固地锁定在科研的圈子内,对他而言,除了有机化学还是有机化学。这些年来许多学术会议都与旅游、建立人际关系混在一起,周维善在参加会议时,除了学术交流外,一直坚持不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 赵仁恺的故事
    自力更生,大力协同,不畏艰险,攻克尖端,一片丹心,为国争光。 --赵仁恺
      访问莫斯科大学
      获得方式:学部工作局提供
      上世纪中叶,面对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和核讹诈,毛主席提出了这铮铮誓言,成为了一代人坚不可摧的信念。当时,核潜艇被认为是保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杀手锏”,苏联对核潜艇技术更是守口如瓶。赫鲁晓夫曾傲慢地说:“核潜艇的技术太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也太多,你们不要搞。”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工业,怎能受...
  • 谢学锦的故事
    细节很重要,应该进行研究,但随时都要注意这个细节在全局中所处的地位。--谢学锦
      1980年,谢学锦(左3)在物化探所部署研究区域化探全国扫面工作
      谢学锦开创和奠基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事业,并引导中国勘查地球化学逐渐发展到若干领域领先于世界。1978年提出“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并一直指导该计划的进行。“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就是用化探的方法,分析39种元素,最终获得覆盖全国的化学元素分布图,展示出地面各种元素的分布情况...
  • 夏培肃的故事
    要使中国计算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愿为下一代人搭桥铺路,使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夏培肃
      1950年7月,夏培肃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
      1923年7月28日,夏培肃出生于一个教育世家。她的祖父夏风薰是前清的秀才,从事教育工作40年;父亲夏鸿儒是满清末年的举人,曾在江津县办学和办实业;母亲黄孝永师范学校毕业,曾任江津女子小学校长、江津女子中学教员等。这样的成长环境,为年幼的夏培肃打下了良好的古文、数学基础。1937年夏,14岁的夏培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