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叙瑢的故事
2022-05-26
1953年6月,徐叙瑢在苏联托尔斯泰的故乡“豪爽的林间”留影
1951年徐叙瑢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列别杰夫物理研究所深造,从师于国际著名发光学专家安东诺夫教授和康斯坦丁诺娃教授。
在前苏联学习期间,徐叙瑢从世界著名科学家模特的一部学术专著上看到这样一个结论:导带电子是不可区分的。虽然模特的学术地位、威望和影响都是当时国际物理学界尽人皆知的,但徐叙瑢仍对这一科学结论存有疑惑,并决心进行科学验证。经历了无数汗水浸润下的一个个不眠之夜,大量的科学实验数据证实“当用不同的方法使电子能量不一样时,导带电子在发光中的表现是不同的”,从而证明了“导带电子是可能区分的”。他的这一挑战性研究结论,澄清了当时苏联和英国两大权威学派在对发光衰减规律认识上的相互否定和偏颇。当时的世界著名光学家列夫·尼古拉·托尔斯泰评价说:“徐的工作是一项非常漂亮的工作。”徐叙瑢就是这样以勤奋和严谨的科学努力为世界科学进步作出贡献、为中国人在世界民族之林逐渐树立应有威望的。
资料来源:中国发光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徐叙瑢院士.发光学报,2002,(02):105-108
1999年,徐叙瑢接受周光召副委员长颁发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证书
早在1957年徐叙瑢参加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工作,并在中科院北京物理研究所,率先进行了阴极射线发光和光致发光的研究、场致发光研究,这些高层次的前沿科学技术研究,使我国的发光材料产品走向工业化生产和投放国际市场奠定了牢固的技术创新基础。为“中国创造”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在发光学的应用方面,徐叙瑢于1982年用选择激发的方法研究了上千例癌血清的特异荧光,获得作为判据特征峰的定量标准,该项研究成果获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988年他研究的蓝色场致发光方面的“分层优化方案,”具有两项国际首创。他为此发表论文 70多篇,并为此被邀到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七次,许多国家的同行们放弃了自己的研究方案,改用他的研究方案。1996年他的“分层优化场致发光显示器”获得发明专利,并以此试制了双色显示屏,在现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资料来源:中国发光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徐叙瑢院士.发光学报,2002,(02):105-108
1996年8月20日,徐叙瑢主持在捷克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发光学术会议
1994年在国际场致发光学术讨论会上,徐叙瑢的研究再一次轰动发光界。他用流畅的英语,以充分的理论和实验事实为依据,提出了第三代场致发光模型。从而使场致发光的全彩色显示屏有了实现的可能。这是中国在发光领域中的又一创造。一位在第二代场致发光研究中卓有贡献的日本科学家不仅热情支持这种设计思想明确的多层结构,而且刚退休就主动参加到徐叙瑢的研究工作中来。
1996年,徐叙瑢研制的分层优化场致发光显示器获得了发明专利,并初步试制了双色显示屏。
资料来源:北京交通大学、两院院士——徐叙瑢.中国高校之窗,20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