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的故事
2021-04-13
王希季院士参加西南联合大学校友大会
王希季回忆在西南联大求学时的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终身受益的事情。在一次机械原理课程的平时测验中,授业老师刘仙洲先生要求答案中的数字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在当时只有计算尺的情况下,要达到这种计算精度只有用笔算。王希季自作聪明地认为用计算尺也能估算出来,结果因小数点后第三位的数字有误而吃了一个大鸭蛋(零分)。幸亏那次测验不是期末考试,不然的话,他会因考试不及格需要在下一学年补读机械原理课程后,才能接着学习机械设计课程,从而造成不能按期毕业的后果。通过这件事,王希季认识到搞工程是干零差错的事,来不得任何粗心大意,工程一旦出现差错就一切变成“零”。从此,严谨务实成为王希季对待工作的座右铭。
(资料来源:王希季.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江泽民主席为王希季(左)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8年11月的一天,王希季刚上完课,突然接到通知,说上海市委有关领导要找他谈话。接到通知王希季心里泛起了嘀咕:“我一个高校普通教师,市委领导为什么要找我谈话?”一路猜测着来到领导面前,领导简单寒暄后直奔主题:“毛主席说了‘我们也要搞卫星’,组织上了解你在美国所学的专业,决定调你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这个设计院实际是一个保密单位,调你去是要你专门负责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现在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听完领导的话,王希季心里清楚,这项工作对于已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8年的自己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自己接受了任务,就意味着要面临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和压力,还将隐姓埋名,但他更清楚,将人造卫星送上天,对于新中国来说何等重要。想到此,王希季毫不犹豫点头答应,从此以国家需要为己任,义无反顾地改了行。”
就这样,王希季和同事们依靠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一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自力更生精神,经过一段时间不懈努力,终于在1960年2月19日将火箭发射成功。这枚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研制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的发射成功,在我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迈出了征服太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资料来源:王希季:心系祖国,献身航天的功勋科学家.金融经济,2018,(07):66-68“云南钱学森”王希季
1988年,查看返回式卫星内部情况
1965年,历史又给了王希季一个充满挑战而令人羡慕的机遇——继主持“长征一号”总体工作之后,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方案论证工作也落在了他的肩上。在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设计方案中,王希季非常重视一个产品既要符合当前的实际又要重视今后系列的发展,它的第一个卫星方案作为一个卫星系列的基础,成为今后能继续发展的基本型。直到90年代,我国已发射了3个型号16颗返回式卫星,而王希季负责提出的这个卫星方案仍然是我国返回式卫星的基本方案。以此为基本型逐步形成的返回式卫星系列也是我国研制周期最短、成本最低、发射数量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卫星系列,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
技术方案完成后,王希季负责卫星回收系统的攻关和研制工作。从茫茫太空将卫星召回地面准确地落在预定地点谈何容易。空间大国美国曾经接连12颗卫星的回收均告失败,到第13颗卫星才第一次召回来,并且还是落在了海上。这次王希季把家里平时用的剪刀、针线、碎布头一股脑翻出来做成小小的降落伞,像个孩子似的如痴如醉地“玩”起了降落伞,甚至趴到地板上仰头看那降落伞飘然落下。然后,隔几天就跑一趟大西北试验基地进行试验。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飞上蓝天,又于3天后按预定地点顺利返回地面。这颗卫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资料来源:“云南钱学森”王希季.昆明日报,2012-10-23)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