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工程让我重新认识我的父亲

2017-03-06

   张涵
  张兴钤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的长女。《钤记——张兴钤传》的作者邀我给此传做序,我既惊讶又高兴不已,感觉这是一件好事。这本传记是由中国科协主办、所在单位承担的采集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学术成长的传记报告之一。作为他的女儿,我为自己有着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和骄傲,当然应该给予支持和帮助。于是我当即欣然应允下来。
  然而,到了动笔的时候我却迷惑、为难了,因为我突然发现我并不十分了解从前认为非常熟悉的父亲。的确,在我还不记事的时候父亲就长年在外地工作,我童年的记忆中家里的大人只有妈妈和外婆。由于他长期不在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我记事后他回家探亲与他初次见面,竟感觉十分陌生且尴尬,居然不知该如何称呼他。
  后来上学了,正值“文革”期间,学校经常发给学生家庭成分调查表来填写。每每这个时候我就犯愁,因为当时工农兵最受欢迎、最吃香。我家呢?妈妈是人民教师,可父亲呢?人家跟我说你爸过去在钢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是大教授、是高知。那时的我听了这话还真挺不舒服、挺不自在的。我甚至暗地庆幸父亲调走了,不当教授了,那时他的成分可属于干部范畴之内。父亲究竟做什么工作?我依然不得其解,还是成年以后,邻居和同学的家长告诉我,你父亲是在国防科委的保密单位,好像是搞原子弹的。可是那时我既不懂什么叫保密单位,也弄不清什么是原子弹,只知道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都是只有妈妈才能直接与父亲通信联系,就连父亲写给爷爷和姑姑的信以及定期给爷爷的生活费都是由妈妈转寄或代办的。
  父亲离家在外工作这一走就是近二十年。这期间正好是我和妹妹成长的关键阶段。记忆中的父亲每次回家探亲尽管时间仓促,但他总是尽心尽力地为妈妈和这个家分担喜忧和家务,并十分关注我们的学业和成长。可能是他工作性质的原因吧,他从未向我们谈起过他的工作,再加上他长期不同我们生活在一起,使我们姊妹俩从小自然地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从不问他的工作。随着我们渐渐长大,开始参加父亲老朋友的聚会并听他的同事、学生和朋友们谈论他。那一幕幕尊敬他、钦佩他、赞扬他、祝福他的情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同时,父亲与他们那真挚的感情和厚重的友谊深深打动了我。
  父亲一生平易近人、淡泊名利,从不标榜和表白自己。他步入老年后,身为他的女儿,我觉得应该了解他的身世和过往。1997年7月,他受国防科工委、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派遣,参加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组织的国际性的“裂变材料保护研讨会”,我特地从加拿大蒙特利尔赶去探望他老人家。那年他76岁,在短短三天相聚的日子里,经我再三询问,父亲向我揭开了家史,讲述了他的青少年时代。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他的叙述过于简单化,三言两语概括了他的这段经历。我没从他那里听到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他深情地缅怀他母亲的一生并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和惋惜,表达了对他叔父供他念书的培育之恩、对姑姑悉心照料爷爷的感激之情,以及因他长期工作在外不能顾家而对妈妈和我们姊妹俩的愧疚之心。最后,像以往一样,总忘不了勉励我坚持自强自立、奋发进取。这一切不仅令我终身难忘,同时使我更加了解了父亲。
  2013年底,《钤记——张兴钤传》的作者之一谭淑红把初稿给我,我迫不及待地读完后,百感交集、浮想联翩。那天我彻夜不眠,想了许多许多……父亲的一生充满着坎坷、曲折,甚至带有传奇色彩。而传记中以大量鲜活、翔实的资料描述了他一生的经历和他成长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及相应的社会背景,也展示了一大批爱国的优秀知识分子和优秀青年的理想与抱负,正是在他们熏陶和影响下,父亲的人生观逐渐经历着质的飞跃。对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如何报效祖国有了他坚定的信心和信仰。另一方面,他从小悟出上学、读书、受教育是他唯一的出路,而且他从未动摇过这一信念,哪怕在那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仍刻苦读书、坚持学业,一步步地深造、提升自己,为后来立志以科学技术报效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心目中,他是个强者,一个成功者,他不愧为他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科学家之一。
  张兴钤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的成员以及《钤记》的作者为书写这本传记、还原我父亲的学术成长历程,不辞辛苦,硬是踏着父亲的人生足迹走遍了他生活、学习、工作的每一个地方,走访了他的许多老朋友、老同事,收集到众多珍贵的史料、实物和照片。当我阅读《钤记》,沿着父亲走过的人生道路回顾过去的时候,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翔实的素材,再加上作者潜心策划和布局,使他老人家的形象鲜活起来,一个真实的张兴钤呈现在读者眼前,也还给我了一个在我成长过程中缺失的、我不曾了解的父亲。我想父亲那如此光荣而不平凡的一生是他那一代老科学家们的缩影,而这本《钤记》恰与其他传记报告一样,对我们了解中国学术发展史、了解老一辈科学家、了解历史、了解过去,无疑是一本活生生的、精彩的教科书。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父亲及全家向中国科协主办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尽全力予以支持和配合,对具体领导和组织这项工作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各级领导和部门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感谢。特别是采集小组的工作人员和《钤记》的两位作者,为了圆满完成这项任务,他们倾心尽力、不辞辛劳、四处奔波采集第一手资料,并力求传记内容真实准确。他们那种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不厌其烦的工作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作为张兴钤的女儿,我思忖着,我不能没有一点对父亲的追忆,尤其当他还健在的时候。我要让他老人家看到女儿特地为他的传记写的序。这比送什么礼物给他都好,他一定会倍感欣慰的。我要让他知道身在异国他乡的女儿时时刻刻都牵挂着他。我永远深深地爱着我的父亲。
  (作者系张兴钤院士长女,此文作于2014年3月16日加拿大蒙特利尔)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