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常 一个献身海洋研究的人

2008-01-01

  人们欣赏海洋,多是欣赏它的潮起潮落、涛声阵阵、海风习习,浅尝辄止者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多,而一位老人则把海浪作为毕生研究的对象,穷其一生观察它、追踪它、解读它,50多年执著于它。这位老人就是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文圣常先生。
  一生最爱是海洋
  文老出生在河南光山,一个离海很远的内陆老区,但他对大海的喜爱使得他的一生都与大海相伴。永远澎湃着的浪花激起他研究的热情,永远广阔的海洋影响着他的性格和修为。他平静的外表、低调的行为、不张扬的个性、波澜不惊的气度,怎么能够与这么一个浪漫的研究结合得如此优异呢?
  1937年,从家乡逃亡到武汉的文圣常经过几年流亡学生生活考上了迁到四川的武汉大学机械系。当初所报专业多半考虑的是为谋生。后来他被选送到美国航空机械学校进修。正是这次越洋进修,使他有缘亲近大海,并萌发了研究海浪的想法。
  那是1946年的1月,他乘船赴美。在太平洋上,一两万吨的船舶像玩具似的颠簸,当时他就决心设计出一种海洋能量利用的装置,使万顷波涛可为人类驾驭。他很快设计出一种利用海浪能量的动力装置模型,于回国后的翌年自制成功,经几次改进,先后在嘉陵江畔、北戴河海边、青岛汇泉湾成功地进行过试验,1953年《机械工程学报》上刊载了一篇论文“利用海洋动力的一个建议”,就是文圣常对这几次试验的总结。在美国期间,他除了努力学习航空机械专业知识外,还广泛涉猎其他自然科学,尤其是海洋学科。回国后,他依然没有放弃研究海洋的热情。
  1953年应物理海洋学家赫崇本教授的邀请,文圣常前往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海洋系任教,幼时对神秘海洋的向往终于变成现实,从此他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是一个传奇式的跨越和转折,从为了谋生学机械到为了理想研究海洋,这是对一个年轻人不小的风险和考验。这种抉择里,充满了一个青年学者浪漫的追求,也显示了他的勇气。其实在航空机械研究方面文老还是很有天分的。但文老无悔。他说,“当年,我研究波浪的念头是幼稚的,也是冒险的,因为我舍弃唾手可得的工程师职位,而去追寻一个可能成为笑柄的梦想。但我在这里找到了满足。”
  最大的爱好是研究
  自来到青岛,文圣常如鱼得水,研究海浪的热情一发不可收。50多年来,他在风景如画的海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有意义的成果。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海浪研究刚刚起步。当时国际上有两种盛行的方法研究海浪,在海浪谱方面多限于海浪的充分成长状态,没有考虑成长过程中的海浪谱型形式,且主要是以半理论和半经验的方法进行。在这种背景下,文圣常首次将国际上盛行的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研究风浪成长的全过程,并于1960年在《中国科学》英文版上发表了“普通风浪谱及其应用”、“涌浪谱”等论文,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
  1965~1966年间,他主持了国家科委海洋组海浪预报方法研究组的技术工作,提出了海浪计算方法。70年代后期,为适应我国沿海城市建设的需要,这些方法被纳入我国有关工程规范,改变了我国在建港工作中长期依赖前苏联和美国的状况。1985年,该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入80年代以后,文老又用十年的时间,采用解析的方法导出风浪频谱和方向谱,首次提出解析形式的风浪谱形,避免了以往国内外盛行的纯经验方法。此项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80年代末、90年代初,花甲之年的文老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6年至1995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的海浪数值预报方法研究,提出了我国自己的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预报模式。这一成果获得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他本人也两次被授予“七五”有突出贡献者、“八五”先进个人称号。经国务院批准,他自1990年7月起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海大历史上首位院士。
  20世纪最后十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国际减灾十年”的号召,年逾古稀的文老承担起国家“八五”“灾害性海浪客观分析、四维同化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研制”专题。其产品一直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应用于台风浪预报,并在中央电视台发布。他还在新的谱研究方法方面取得进展。
  在文老撰写的论文和专著中,1962年出版的《海浪原理》,是国内外出版的第一部海浪理论专著,美国一本同类型专著则发表于1964年。之后,文圣常等人花了四年的时间,编著了近100万字的专著《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于1984年出版。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国际上截止到80年代初的海浪研究成果。在500余篇文献中,近400篇是70年代以后发表的。该书成为我国海洋学界广为引用的一本专著,对促进我国海浪研究、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和满足有关应用等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文圣常除了海浪理论和应用研究之外,在海洋教育事业上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还编著了《海浪学》、《液体波动原理》、《图解与近似计算》、《海洋近岸工程》等教材。由于有像文圣常这样一批在学术上有较高造诣的学者,青岛海洋大学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文圣常所主持的物理海洋学科被列为全国重点学科,还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在国内他培养了我国海洋科学领域中第一个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50多年过去,那个长年生活在海边,聆听阵阵涛声的慈祥老人,耳朵已经有些背了,从科研一线退居到二线,凝聚着心血的海洋物理实验室不常进了,但他依然思路清晰,海洋研究的每一个进程都了然于胸。
  1959年国家创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山东海洋学院,文老历任教授、动力海洋教研室主任、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系主任、副院长、院长,1984年创建物理海洋研究所并发展为教育部物理海洋重点实验室。他曾任中国海洋学会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水文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
  他现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主编,逐篇逐字修改稿件。今年国家出版总署对全国100多种英文版科技刊物进行评审,《中国海洋大学学报》是一小部分得到通过的刊物之一。用文老的话说,“总算没给海洋大学丢脸”。
  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管华诗院士说:“文先生以80岁的高龄而努力工作、不稍落后于后生,此情景常常令人感动。文先生是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身的完美结合者。”
  平平淡淡才是真
  已有百年历史的海大校园,长有许多的百年老树,繁盛粗壮的枝桠伸展出浓浓的绿荫。文老与这里浓郁的树木、幽静的小路彼此熟悉。50年春秋风雨,文老不变地从这里穿行,从家里步行到校园,从校园步行回家。到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文老就会出现,天长日久文老已经与这里的树木、小路达成了默契,成为海大的一大景观。
  在还没有见到文老时,我们已经从他的秘书郭老师那里熟悉了文老的音容笑貌,也对他的故事知道一二。
  文老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坚持一天上“三班”,上午、下午、晚上,一干也是几个小时。多少年来除春节休假几天外,基本上雷打不动,风雨无阻。领导曾劝文老少去办公室多休息,可是他每天通过步行上、下班锻炼后,仍去文苑楼伏案工作。
  这位献身海洋科学的老人,从来都是低调的,他谢绝参加任何和其专业无关的社会活动,他说:“对于未知的领域,我没有发言权。”他更喜欢以一颗平静的心情投入工作,因而也赢得了业界同仁的盛誉。
  如同他的特世独立,他走路虽然比年轻时慢多了,但依然拒绝别人的搀扶和照顾,上楼下楼稳稳当当,一步一个台阶。如果有女士同行,他还要请女士先行。无论走到哪里文老都是自己拎包,不要别人帮忙,因为他觉得这是一种锻炼。
  在为本科生做完讲座后,面对大家热烈的掌声,他一再鞠躬致谢,让在场之人无不动容。
  在荣获199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后,他一分不留,全部捐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一半捐给了他从事教学生涯半个世纪之久的海大,设立“文苑奖学金”,命名奖学金时,学校领导希望以他个人的名字命名,他坚辞不受;一半捐给了河南家乡用来盖“海洋希望教学楼”。“海洋希望科学楼,,也是他一再婉拒当地政府用“文圣常教学楼”名字的结果。
  文老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堪称表率和典范,感染和影响着海洋大学的学生、老师和同仁,我们初一接触就立即感受到文老的人格魅力。
  如今,文老的毕业生很多人因科研成绩优异而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有的已成为世界海洋科技界的知名学者,可他依然那么谦恭低调、和蔼恬静。
  “桃李芬芳海洋科学尊先圣,波澜壮阔原理创新超寻常。”这幅文老办公室由“中国遥感地学之父”陈述彭院士为文老80岁华诞题写的寿联概括了他的一生。
  听着文老普通话里些些的信阳口音,感觉很是亲切。文老长年生活在青岛,平时也很少回河南,但家乡依然牵挂在他心中,我们的杂志文老每期都读,一听说我们要采访,一向低调的他爽快地答应了。但又很歉疚。他一再说,他是河南人,却因为研究领域的限制,不能为家乡贡献才智和力量,只能尽量在自己的工作上做出成绩来为河南人争光了。采访中文老还欣然为我们写下了“中原文化底蕴深厚,必能攀登科技创新高峰”几个大字,表达了他对家乡故土的一片热望。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