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专家戴传曾(戴自立)

2017-06-29

  我国的核能功臣、中科院院士戴传曾是我的叔叔,他只比我大二岁。我是大房的长孙,他是第五房的小儿子,在儿童时期,同在浙江 省立第四中学附属小学读书(原址所在地即现在湖西的石浦饭店,当时称“四中附小”)。 
  紫薇街戴氏家族是“书香门第”,祖辈都是教育工作者,因此家族有一种特殊的儿童集会:每逢周六下午学校放假,戴家的儿童,包 括姑表亲属孩子,都到“老屋” (欢喜巷口的紫薇街戴家老屋,当时是戴传曾父亲戴轩臣居住)集会,参加学习,由叔公戴轩臣主持、出 题,成绩好的奖励文具,学习完毕大家一起玩,因此孩子们都盼望这天到来,但小叔传曾就不同,他好似小大人,很少与我们一起玩,经 常在书房中自己钻研课本。 
  我小学毕业后,小叔已在效实中学读高中,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因敌机轰炸,效实迁到乡村上课,而我也因家庭经济关系,在无线电 技术学校学习无线电收发报技术后参加抗日队伍。后来听说他去内地读书,上大学,这样分开就是几十年。 
  抗日战争胜利我回家乡时,知道小叔到英国去留学了。他在全国400多人中以第一名成绩考取中英“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这成绩除 他自己努力学习外,也有家庭影响,因为他父亲是教数、理、化的老师,大哥戴希天是生物化学老师。
  宁波解放后,我听姑姑说小叔传曾回国后到北京去工作了,只有一个信箱号码,不知道具体情况,我想这一定是保密机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在科技报刊上看到了小叔发表的文章,原来他在英国学习的原子核能技术在祖国已经“开花结果”了,圆了 他“科学救国”的美好梦想,小叔把一切奉献给祖国的核能事业,还培养出许多科学骨干,壮大了核能科技队伍。 
  1991年,长叔戴翘曾(即戴希天)病逝,因叔叔是有40多年教龄且教过多种学科(生物、英语、音乐)的宁波知名老教师,当时由市 教育局主持追悼会,在致悼词后,接着宣读另外一份悼词,是悼念小叔戴传曾的,这时我才知道小叔传曾已于1年前即1990年11月18日在北 京逝世,他是在出国访问时得病,回国后不幸病故。由于当时宁波没有组织悼念活动,外界不了解有关情况。 
  至于小叔详尽的求学经历及为祖国在建立核能事业方面所作的贡献,我是从他的夫人俞平安女士了解到的,她还为我提供了一份传曾 叔生前自述的录音整理稿。 
  原文如下: 我是1921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开明的中学教师,教数理化,非常俭朴而勤劳,我是家里最小的一 个。全家10口人,相处非常和睦,家庭气氛很活跃。我中学时期在宁波效实中学读书。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二年级时转入物 理系。当时有吴有训、周培源、王竹溪等教授。1942年毕业后,我先后在西南联大与清华大学当助教。四年的大学生活,正值日本侵略我 国的时期,艰苦而又难忘。在大学期间,我更觉得“知识就是力量”是千真万确的,更进一步认识了“科学救国”的道理。
  1946年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考试在全国八大城市进行,有400人参加了物理专业的考试。发榜时,我以第一名的资格被录取到英国去 留学。1947年8月我去英国利物浦大学,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师从查德威克(J Chadwick)教授(中子的发现者)。在那里我利用回旋加 速器进行了多种(d,n)反应角分布的研究,这是国际上研究削裂反应获得自旋宇称测定的首批成果之一。我还研究了核乳胶的收缩因子 及射程修正。1951年我完成了《利用核乳胶进行的一些核反应的研究》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当时尽管许多研究机构挽留我在英 国继续工作,但我决心尽快回国报效祖国。遂于当年年底就起程回国,来到了北京,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核探测技术。要建立和发展各种核物理和放射化学的实验技术,首先要有核探测工作。当时实验室条件很 差,但我与组内同志经过努力终于建立了我国卤素盖格计数管的生产工艺,并推广到华东电子管厂批量生产。这项成果曾获1956年中国科 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我们还研制成了强流管,并研制成手提式检测仪表,及时为我国防化兵提供了装备。
  1957年为了发展我国的中子探测技术,把我从英国带回的铍粉,充入到当时协和医院废弃的500毫克镭氡装置中以提取氡气,做成氡铍 中子源。最后获得了性能良好的三氟化硼中子计数管,后来的宏观中子物理实验和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测量,用的就是这种计数管。 
  1958年我与科技人员开展了空气当量电离室、栅网电离室、 - 符合计数技术、闪烁晶体、中子原绝对测量多项开创性的实验研究工 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为了开展中子能谱研究,我又与科技人员一起,改旧利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东风一号”中子晶体谱仪,提供了一批很好的核数据。我们还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中子衍射谱仪,其精度与分辨率皆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1959年我们还利用重水反应堆热柱建立了大面积裂变中子谱的屏蔽实验装置,进行了不同组合系统的宏观中子衰减性能研究,为核潜 艇工程屏蔽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20世纪60年代,我与科技人员一起自力更生,不畏艰难,研制成功了离子原和接收器等关键部件,为在我国建造大型电磁稳定同位素 分离器和开展稳定同位素分离与分析作了大量工作。这一工作是氢弹装料工作的基础,为我国核试验提供了急需的数据。 
  1964年因原子能科学技术的需要,我转而主要从事反应堆工程和核技术应用的实验研究。当时二机部任命我为建造生产堆的科学顾 问。1965-1975年我在北京194所(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虽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但我与所里其他领导一起,排除种种干扰, 坚持科学研究。我奔波于四川山沟与北京之间,并通过对国外材料的比较消化后,确定“49-3”高通量堆的用途、规模、堆型及堆物理方 案;我与科技人员一起完成了核潜艇元件的辐照检验任务;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大型材料热室的工艺、施工设计,使项目内容和规模接近70 年代初的国际水平,为我国材料辐照实验研究开创了条件。194所撤并后,1978年我又回到原子能研究所。我认为核科学技术,尤其是核 能、核技术应该到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去,为发展经济做出贡献,为和平利用原子能作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我也就有了出国访问的机会。每次出国我总要带着问题去,带着收获回来。首次去 美国,在密苏里大学看到利用反应堆对单晶硅进行中子嬗变掺杂。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此我一回到所,认真作了可行性分析,开展了 这一崭新课题的研究,经过努力终于取得了中国自己的第一批利用中子嬗变掺磷的单晶硅,并用于可控硅和大功率整流器的生产,取得了 良好的经济效益。此项成果获得了核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7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参观访问,有一种叫Slowpoke的反应堆,就是微型中子源反应堆。回国后我就极力倡议在我国建造这种既 安全又经济,用途广的微型中子源反应堆。我作了物理方案论证,经过努力终于在1984年3月完全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建成了这种微型堆。此 项成果获得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在这种微型中子源反应堆已得到商业推广,不仅在国内已建成三座,而且已向国外出口。 
  1970年12月15日我应邀参加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发展核电问题座谈会。总理就我国发展核电提出了“安全、实用、经济、自力更生”的 方针。由于当时“左”的思想的干扰,对我国核电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一般人对核电的安全产生怀疑。开展核电安全分析研究, 是核电工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我从国际原子能机构得到了核电安全规程草案后,就组织研究人员翻译研究,后也写出了适合我国的 《核电安全基本准则》。1981年我作为代表团成员去美国核管会考察,并作了一次重要的核安全机构访问,得到了美方提供的核电安全分 析程序RALAP—5程序的原程序,还取得了磁带,后来我又提出中国参加美国阿贡软件中心,免费得到了不少有用的分析、审评程序。中国 与美国核管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一方面让业务骨干到国外培训,还多次派研究人员参加国际交流,为在我国开展核电安全分析研 究奠定了基础。 
  为了我国第一个核电厂——秦山核电厂的安全,我又开展了事故分析研究工作。研究了核电厂在事故情况下的性能,提出对事故的预 防和处理的建议,以及“源项”课题的研究。从而使用中国的核电安全研究取得了不少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成果。还曾建议组建我国核安全机构。
  1985年我被邀请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安全咨询顾问组(INSAG)首任成员,致力于和平利用原子能。 
  我总认为工作就怕不去做,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不成功的。觉得自己通过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用科学服务祖国、人民和人类是很 有意义的。对于新一代科技人员我总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国家多作贡献是我的愿望。 
  戴传曾Dai chuan zeng 
  戴传曾 核物理学家。1921年12月21日生于浙江宁波月湖边紫薇街。1990年11月18日卒于北京。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1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名誉院长。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