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生先生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胡锦涛主席手中接过最高奖证书
2004年8月14—15日,刘东生荣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大约半年之后,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了“刘东生学术思想座谈会”,这次会议对刘东生整个学术思想体系做了最好的归纳和总结。在基础研究领域,刘东生的学术思想、理论贡献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从20世纪50年代起,刘东生率领科研群体,在黄土高原完成了10条大剖面的野外考察,在综合研究黄土区域地层特点、沉积学特征的空间变化、化学组成和矿物学组成的基础上,确立了从粉尘的搬运、沉积过程到后生演化的一套完整的“黄土的新风成理论”,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平息了100多年间困扰科学界的黄土“风成论”与“水成论”之争。
第二、从20世纪50年代起,刘东生通过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发现黄土代表寒冷干旱的气候环境,古土壤则代表暖湿的气候特点,而黄土剖面由许多黄土与古土壤层交替而成,最多可达30多次,反映了第四纪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特点,这就向主导了20世纪前半期古气候学的彭克和布吕克纳提出的四次冰期理论提出挑战,最终建立了第四纪古环境演化的“多旋回理论”。
第三、通过对黄土剖面的系统研究,刘东生重建了第四纪260万年以来环境演变的历史,成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整的陆地沉积记录,并可以与深海沉积物岩芯、极地冰芯的记录对比,建立了全球变化的国际对比标准。
第四、作为高山科学考察的组织者、领导者,刘东生对青藏高原的希夏邦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及南迦巴瓦峰等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科学考察,对高山栎的发现与青藏高原的隆起、雅鲁藏布江缝合线的发现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以及三趾马化石的发现与古环境演变之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966年提出了“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研究方向,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影响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与黄土高原的形成。这就把青藏高原的研究与黄土高原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把地球固体岩石圈的演化与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结合起来,把内营力地质作用于外营力地质作用的演化结合起来,从而开辟了地球系统科学的新的研究领域。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使我国青藏高原研究迅速走向国际前沿。
他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孙鸿烈、郑度等学者经过长期努力,将这一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发展成为中国人对地球“第三极”的科学观——“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观”。
由于刘东生先生以上的贡献,他的一生获得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奖项,像:
2002年4月1日,刘东生先生获得了泰勒环境成就奖,这个奖专门授予对发现和解决世界范围的环境问题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刘东生先生在认识和运用中国黄土沉积研究古气候并了解全球性环境变化方面取得开创性成就。
刘东生在美国洛杉矶接受泰勒环境成就奖(2002)
2004年2月20日,刘东生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除了上文提到的四大成就外,还有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科学考察探险等方面的卓越贡献,他是中国地球科学家中获此殊荣之第一人。
2007年5月17日,全球最大的两个地球科学联合会之一——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宣布,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以洪堡奖章,成为中国第一位荣获EGU洪堡奖章的科学家。
刘先生 在“洪堡奖章”颁奖大会上作报告生前最后一次到所(2007)
2009年3月6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联合举办刘东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大会上举行了“刘东生星”(58605号小行星)的命名仪式。
——文章内容摘自《科学与人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刘东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