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国家危难,求学西南联大
 
    刘东生1937年从南开中学毕业,但日本的入侵,北大,清华等著名学府纷纷南迁。战火遍及中国的东半部,交通瘫痪。与此同时,刘东生不断接到昆明老同学的来信,召唤刘东生尽快去昆明。19387月,刘东生终于踏上了去大后方的征程。
   
    到了香港,刘东生见到在那里工作的父亲。父亲告诉他,自己认识的一位朋友愿意资助他去美国留学,并已为他办好了去美国的护照,可以从香港直接去美国。然而,刘东生却表示了不同的看法:那么多同学,有的在前方抗战,有的在大后方读书,也为抗战出力,我为什么要到外国去逃避祖国的抗战呢?而且,我先在国内学有所长,事业有基础了再去国外进一步深造不是更好吗……”无论父亲怎样劝说,他就是不同意出国,这让父亲感到非常失望和伤心。 

  刘东生在香港停留了一两个星期,就买了船票离开香港,经过两昼夜的海上漂泊,到了越南南方港口西贡,然后乘法国人修的窄轨铁路火车,经越南河内、老街,入中国境,再经云南的河口、蒙自等地,到达了久已向往的春城——昆明。进入西南联大。  

  进入西南联大,刘东生仿佛进入一片新天地。南开大学的严谨、苦干,加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开放、自由,使该校有着浓厚的学术气氛。  

  一开始由于父亲的嘱托,刘东生报了机械系,可他听说原南开中学来的同学大都转学地质专业,于是刘东生决定转系,并写信说服了父亲。  

  西南联大完全体现了五四时期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就是反对独裁、反对专制、发扬主人翁精神,以及探索新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正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所写: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刘东生回忆起在西南联大的生活时深情地说,物质生活是艰苦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虽然他们的伙食质量较差,还经常要躲避日本侵略者的空袭,但是学生们却刻苦学习,而且贯彻文理兼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原则。  

  刘东生最喜欢跟随老师到野外从事地质实习,最喜欢跟老教授袁复礼跑野外,听袁教授讲地质知识及从事地质工作的故事。这些对于刘东生等地质专业的新生来说,简直是一部传奇小说。同学们听袁教授讲西北之行,觉得大自然更可爱了,对地质工作更感兴趣了,从事地质工作的理想更坚定了。

    

                             ——文章内容摘自《科学与人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刘东生传》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
委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关于“科学人生百年”主题活动任何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的使用必须经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