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回忆科考往事:刘东生首先诠释了科学探险这个词
 

 

 
高登义近照 

  “第一他爱国、爱党;第二从治学来讲,很严格、很认真,也很谦虚。凡事事必亲躬,即使一点点很小的事情,他都不例外。”  

  说起刘东生院士,高登义老师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作为与刘院士共事几十年的后辈和队友,高登义老师对刘院士有着很深的感情。 

相识于1966年珠峰科考:“他不是任人唯亲的人” 

   高登义老师回忆,他和刘院士的相识是从1966年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开始的。当时,刘东生研究员是科考队队长,一到大本营,就带队一直走到6300米,和大家一起考察。在其他队员忙的时候,他作为队长一点架子都没有,竟然还帮大家做饭。 

  最令高老师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刘院士不是一个任人唯亲的人。 

  “当时正好赶上科学院要倡导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当时科学院党委下了个文,就是全院要为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水平而奋斗,我们这些大本营的科学家也不例外……学完文件每个人都要写一篇心得体会……我花了三天时间写了一篇三千字的关于珠穆朗玛峰的气象考察如何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水平(的文章)……这个报告转到刘先生那儿去,他觉得不错,就在上面批了字:“全队同志传阅”,后来又把这篇报告压缩后,推荐到中国科学院的《科学报》,随后发表。” 

  “我当时觉得很纳闷,也有人问我,你认识刘东生先生吗,我说不认识,我也没跟他见过面。所以,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来……他不是任人唯亲的人,他觉得你行,就推荐你。” 

刘院士的科学综合性眼界:“我们中国科学院的科学考察,不要搞拼盘” 

  刘院士对于专业的发展,站得高看得远,一直拥有一种先于常人的综合性眼界。 

  高老师回忆道,“刘先生在我们全队会上讲了,我们中国科学院的科学考察,不要搞拼盘。要把十几个专题串联起来,并且互相渗透,就像我们大厨师一样,要炒出一盘很美味的佳肴,不是简单地把胡萝卜、土豆等拼起来就完了。” 

  沿着刘院士的思路,高老师就提出了“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作用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这个题目,刘先生一听到这个项目马上就同意了,而且把它作为重点,并把题目改为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作用及其对天气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高老师说:他加了个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一下子就把我们全队十来个专题串起来了:水汽输送之后,除了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对植物分布有什么影响,对动物有什么影响,对冰川有什么影响,对泥石流有什么影响,他把这些接起来了。 

  后来,在1998年徒步穿越大峡谷时,刘院士又和高老师商量提出了“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作用对于藏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这个题目,这是科学院第一次和社会科学联系到一起,这些都和刘东生院士的科学综合性有关。

高老师眼中,刘院士是这样一个人 

 *爱国、爱党,最听党的话,思想与时俱进 

  “我记住了很多老的科学家,但他是最听党的话的。”高登义老师激动地说。 

  从旧社会到现在,刘院士感到了中国从解放以来的变化,他从来没有过一句牢骚话。这与其他发牢骚、提意见的科学家截然不同。他尽量领会党中央的政策,很快就发表自己的观点。 

  高登义老师回忆道,当时党中央提出要与时俱进,所以在我们协会(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年会上,他第一次谈了协会要如何与时俱进。 

  当时中国科学探险协会遇到一个转折:在这之前,协会承担的科学探险项目,大部分是国际合作的科学探险项目,经费完全由外国的科学家提供,我国科学家陪同,一起去科学考察。可是,当时外国科学家没有经费了,难道科学考察就停滞了吗? 

  刘院士提出,我们应该转向国内,在过去的科学考察中,国内还有哪些科学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在雅鲁藏布江、塔克拉玛干沙漠、珠穆朗玛峰等还有很多工作要继续做。 

  至于经费,刘院士与高登义老师商量,提出“科学、企业、媒体”三结合:找企业赞助,各种媒体参与报道宣传。 

  “从98年的徒步穿越,一直到最后北极建站,没花国家一分钱,而我们把它做起来了。所以这大概就是刘先生想到要与时俱进,我觉得也确实是他在主动去想要怎么做。” 

 *治学严格认真,事必躬亲 

  刘院士不仅爱国,在治学上也非常严谨认真,事必躬亲,从来不服老。高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他(刘东生)很喜欢到野外考察,听说郎伊尔宾一号冰川是当地最大的冰川,他就非要爬,当时他已经79岁了,我心里也没底。因为那个地方我爬过,很费劲的,我的朋友是那个大学的教授,那天派了两个年轻学生,一前一后,开始本来要搀他,他不让,后来一前一后保护,我在后边。他不要人扶。最后爬上了冰川的中脊,我们捡了些化石就回来了。他这个行动真是对我们后来的北极建站起到作用。” 

  除了专业领域的事情,刘东生院士对待其他事情也是格外认真,就算是与专业不相关的小事,只要答应下来了,就一定认真对待。 

  高老师又举个例子:“有次有个活动,新华社邀我组织一些科学家去评一下关于造纸的事情,我就请了他,同时也请了其他好几个院士和科学家。只有刘先生,认认真真去查资料,从造纸艺术的发展到中国的造纸术,讲得非常好。其他人都是简单说了几句就算了,完全不是一样的风格。” 

 *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再到认识 

  刘东生院士毕生的主要成就是黄土,他用黄土反映一条曲线,这条曲线是和世界上的两大曲线对应的,一是南极的冰芯曲线,二是海底沉积曲线,他因此被誉为黄土之父。那这条曲线是怎么发现的? 

  其实,这是刘东生院士在野外考察时不经意发现的,如果他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研究理论,而不到实践中去,根本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高登义老师说道:就是他在黄土地区考察的时候,国家穷,他住在一个破破烂烂的招待所,招待所对面正在修公路,一天到晚挖来挖去让人睡不着,干脆起来,起来一看,正好是一个剖面!正好把地层的剖面全挖出来了,而地层的剖面就是黄土的各个形态都非常清楚,由此他得到了一个启示:通过这个剖面来研究黄土沉积带来的气候变化。这件事刘先生给我讲了几次,他说就是这样来的,如果我没到那儿去考察,如果我没看到那个剖面,我至少不会在当时就想出来,也许我要再过几年才能想出来。科学家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他很强调科学研究要到实践中去,必须要深入考察才行。 

  所以,高老师认为,刘东生院士真的是一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再到认识,这么一个按照实践理论指导走来的科学家,由他对黄土沉积曲线的发现就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符合我们哲学认识的观点,而取得伟大科学成就的科学家。 

成立科学探险协会:刘院士首先诠释了科学探险这个词 

  “科学探险”,现在这个词看起来很平常很普通,但其实,这个词是刘东生院士首先诠释的。 

  “现在大家都知道科学探险,但过去只有“探险”和“冒险”,没有“科学探险,在英文字典里没有,在中文字典里没有,查辞源、辞海都没有,相当于我们协会创造并诠释了一个新的词汇。”高登义老师说道。 

  因为“科学考察”本身是中国科学院过去的一个老的名词,没有突出“险”的这一部分,但后来发展到地学以外的科学考察,需要科学探险:生物学需要科学探险,航天也需要科学探险,因此科学探险一词由此得名。 

  “自我们协会(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成立以后,这个“科学探险”的概念逐渐传递到社会,大家也逐渐知道了“科学探险”、“探险”和“冒险”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把这个概念向青少年传递,对于指导全国的青少年如何科学地、安全地进行户外活动有很大作用。” 

    

  被采访者简介: 

  高登义,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名誉主席,我国第一个完成地球三极(指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人。从事高山、极地和海洋气象科学考察研究,先后组织和参加青藏高原、南极、北极和西太平洋等科学考察40余次。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
委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关于“科学人生百年”主题活动任何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的使用必须经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的许可。